近几十年来内容分发的发展,实质上是内容的聚合效率和分发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早期,公众媒体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这些都是一对多的传播,编辑们把内容筛选发布出来,人们接收信息,信息接收者没有给信息发布者及时的反馈与互动,只有单方向的信息传播。后来有了门户网站,但还是人工编辑分发的模式,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

而这个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传播媒介主要有电话、短信等。通过这些媒介,信息接收者和信息发布者直接能及时发生互动,但这种双向传播也仅限于一对一。

内容的分发效率发生质变起源于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尔西一个创意想法,“如果我拥有livejournal,如何提高其时效性?用户写的日记实时向其他用户开放,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更新日记。”于是出现了普通用户可以实时在网络上发表内容的平台Twitter。国内也有了饭否、微博等平台。
此前的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变成了一对多的双向传播,一个人发的朋友圈动态,可以被所有互相关注、互为好友的人接收;接收者及时评论反馈,又可以被人共同圈子、好友的人看到。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内容分发的效率大大提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台上发表信息,每个人的每次转发都让信息内容再一次进行的传播分发。
通过社交好友、相互关注、订阅的形成关系链的信息分发方式,称之为社交分发。社交分发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
近几年来,微信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现在做公众号还来得及吗?”会提出这种问题是有客观原因存在的。
早期在平台上发表内容,每个人传播信息的能力和影响力是一样的。当有一部分人在平台上发表相对优质的内容,通过社交分发逐渐吸引了一批粉丝、获得了更多用户的关注,他们的传播信息的能力和影响力也就逐渐比别人大很多,即聚集了一定的社交资本。社交资本较高的人,地位、影响力也相对较高,他们发表的内容更容易被进行传播转发,而我们也更容易接收到这些内容。而后来者的社交资本较低,地位、影响力也较低,发表的内容会更少分发到我们这里。所以后来者想通过做自媒体发表内容获得关注,相对来说会更加难。公众号自媒体平台的活力也会相对减弱。
另一方面,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关注了某一公众号,但并非对该公众号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当公众号下发了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用户也会接收到。同时此用户又没有关注新的公众号,打开率也会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算法分发,以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平台为代表。这些平台上用户关注了一定的运营号,平台不会直接下发关注运营号的内容,而是给平台内容和用户都打上标签,通过标签的相互匹配下发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社交分发是用户接收带标签的内容(标签可能是内容来源,如某账号下发、某个朋友转发,或者是某个话题分类),而算法分发变成了带着标签的内容自动匹配带着标签的人。算法分发的优势有: 内容的分发匹配更加高效精准,同时不易产生一部分先入局的人积累过多的社交资本导致后来者竞争机会过少的问题。后来者只要产生优质内容,算法分发相对社交分发会更容易被其他用户接收到。
算法分发劣势是平台总是给用户下发某一类标签内容,用户总是接收该标签的内容,会导致用户接收到信息种类逐渐固化,眼光逐渐狭隘。所以抖音、头条等又会通过推荐热点新闻、热榜、探寻用户新的关注领域等,来打破这种标签固化。
目前大多产品都是算法分发、社交分发和编辑分发相互结合的方式,不同平台在某一种分发模式上会有更多偏重。
如大多数内容资讯类平台首页更偏爱「推荐+搜索+多分类标签」的布局。因为「推荐+搜索+多分类标签」的布局对短平快的新闻资讯来说效率更高。

而下图中知乎、小红书、下厨房等UGC平台,首页都是三个tab+搜索框的模式,默认tab是推荐,旁边是关注,也是被验证过的社交分发和算法分发结合的方式,并用热榜、或同城来增加平台鲜活度。
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在6.6.5版本新增了看一看,可以浏览热点资讯及你感兴趣的内容,是用算法分发去平衡社交分发的一些弊端。
最近有一则新闻是Twitter想用区块链方式去研发”去中心化社交媒体标准”,也是为了提高平台的鲜活度。
内容平台总的原则都是尽量提高分发效率,同时又想办法去激活社交资本的流动性。若有分发效率更高、社交资本流动性更高的模式出现,替代现有的分发模式也是大有可能。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