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个人设计思考
20160301
最近和以前工作室的小伙伴聊天,恰好有一个在梳理他们产品在各端的一致性问题,貌似被搞得焦头烂额。这种状况之前自己也遇到过,结合这个现状,从书上找出了一些相关的观点来自己解释一下。
书中原文:
事实上,一致性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类特性,它帮助整个社会集体凝聚到了一起。但是,我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我们混淆了“行为上的一致”和“思想上的一致”。
保持一致性有什么好处?如何才能真正保持一致性?一致性究竟是什么?从这三个问题逻辑展开自己的思考。
保持一致性有什么好处?
确实,我们总是时刻在强调产品的一致性,但是这思想和行为上的两种一致性经常被混淆,或者说,产品“调性”和产品“样式”这两个概念我们一直在混淆。各端产品形态、产品自身各页面的样式、交互操作、视觉呈现,都是需要所谓一致性的,这样做是为了让用户用起来才会有感知:“恩,没错,这是我想要的,他应该就是这个样子。”;这样做是为了让产品、交互、视觉能够在已有的框架下去有限制地进行创新,而不会偏离产品本身的样式;这样做是为了让开发人员能够耗费较少的人力去开发,节约码代码的成本。保持一致性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各部门间的工作效率,也能够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提升产品使用的流畅性。各种好处,可以说出来一大堆。在此也就描述这么多吧。
如何才能真正保持一致性?
回到了刚开始从书中引述的那句话,“行为上的一致”与“思想上的一致”。个人认为有些产品,尤其是架构较深的产品,反而在产品样式上的一致性做的有些“过分”了。产品新上线的功能,过着模块,或者露出一个新的meta信息,每次一点点的创新,都需要一层一层地去和其他项目人员“撕”,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设计师感到身心俱疲的一个原因,本来有“自认为”更好地设计方案,但是到了实际项目过程中才发现,想推动一件事情做起来是那么的费劲。因为一个改动可能就会涉及到很多项目或部门的利益,保持一致性,有时候是一种好的方法,有的时候却的确是在创新上的一个绊脚石。当然,这绝不是贬低其他人,而是成型的产品已经上线,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用户群体,较大的改动有时候是产品所不能承受的。其实,这样的设计师也存在问题。设计从来都是不是完全的理想主义,而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去最大限度的实现设计目标。因为外界因素妥协,不是随便给出一个方案的理由。
似乎有些跑题了,还是回到一致性的问题上。其实,就像小说里的武功一样,基础的看招式,而真正地高手看的是内力,无招胜有招,实际的设计也是如此。稍微理想主义一些,从思想一致性上来看,需要从产品本身的调性开始,提取产品想传达给用户的核心价值观,然后仅仅围绕价值观展开设计。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和展现中可以放开一些手法,从多个角度去诠释产品的理念,当然,这也与每个公司、项目的实际相关。也只有一个公司中真正将设计部门作为重点,有自己的话语权时,才能够较好的实现吧。另一方面,对于设计中的思想的提取,个人认为这涉及到符号学的一些相关内容,就是相关因素的抽象提取,从样式层面提升到到认知和思维层面,真正地一致性是保持思想上的一致性,或者给用户的产品体验和认知是一致的,而不需太拘泥于样式的一致性。
一致性究竟是什么?
本来刚开始提出三个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是放在首位的,但是随着内容的增加,感觉这部分内容还是放在最后说更合适一些。一致性,从产品角度来看也显然是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
低层次的是样式上的一致性,包括:产品逻辑的一致性,小的需求改进与产品的核心思路是保持一致的,不破坏原有的产品逻辑和重点;交互的一致性,涉及到页面的布局样式、操作手势、用户已经形成的某些交互习惯,如如一些滑屏或长按操作的可预期的结果等;视觉的一致性,设计到色彩选择、UI布局、icon的设计等一些需要关注的视觉呈现效果。
高层次的一致性则涉及到产品的用户认知和品牌构建层面。产品自身的调性是什么,像给用户传达的特征信息是什么,所有的设计、运营、推广都要围绕着这个品牌展开;不同的部门负责的产品功能和领域不同,但是都要保持一致的目标;而在设计方面,需要提取出最能表现产品拍驱动力的设计要素并加以转化和利用,这种设计要素不是固化的,而是需要灵活展现的,例如如果想让用户传达一种提供专业资源的思想,那么对于细节、极致体验可能就是其品牌调性,所以在产品逻辑上就可能需要放弃一些泛泛的需求,而是将每个用户痛点需求解决到极致;交互上则需要根据产品不同的功能目标去实现,例如对于专业的调色产品,则显然需要向Adobe看齐一样;视觉上则需要保持在该产品领域下的目标用户群体的认同感,除了需要“像素眼”去死扣每个细节以外,通过视觉去影响用户的认知和体验,也是值得推敲的。
以上观点只是自己的一些感触和想法,不涉及任何产品和个人。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