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互联网是一个鼓励用户表达自己的环境,评论作为APP常见的形式,在具体设计时应该如何布局呢?
参考文章如下,感谢大牛们的思路和想法。
https://www.uisdc.com/product-review-module-10-key
https://www.jianshu.com/p/419df3865524
https://www.ui.cn/detail/361119.html
前言——体验设计的五个要素
五个要素是指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
战略层:产品是什么类型?是社交?电商?资讯?还是娱乐教育等
范围层: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
用户为什么要写评论?总的来说,纵观市面主流app以及个人体会,用户写评论的动机可分为三大类:沟通感情、表达见解、求助。
而用户为什么要看评论?其动机与写评论非常不同,频率也高得多,可分为四大类:依靠评论做决策、寻找答案、寻找共鸣、查看反馈(比如朋友圈)。
结构层:评论的跳转逻辑,以及可以进行哪些操作。同样考虑用户写评论的动机。沟通感情类的,突出入口,比如微信;表达见解的,可以把评论icon隐藏,改为点击评论,如网易云音乐
框架层:评论的展现形式
表现层:一些好的表现手法
此次分析从结构层和框架层入手,收集不同的评论展现形式并加以归类,并从战略层和范围层的角度尝试分析什么情景选择哪种方式
目录
一、流程
二、展现形式
三、交互操作
四、其他逻辑
一、流程与页面架构
流程即意味考虑以下方面。从哪个页面发起评论?是否需要专门的评论详情页?点击评论里的内容会跳转到哪里?是否有自己所有评论的聚合查看页?等等。
1.对内容的评论流程
1.1内容流页
内容流的评论一般是放一个icon作为入口,跳转一般是到内容详情页。
产品类型——内容较多(标题+正文)类,如新闻、问答、博客等。需要用户看完内容再评论。因此在内容页只展示评论数,不放评论入口。并且这种情况大多数不放icon,仅用文字表示点赞,阅读和评论。一方面减少用户垂直浏览时的视觉打断,另一方面文字的可点击性也比较弱。
产品类型——内容较少,娱乐、UGC、社交产品,如微博,朋友圈,贴吧等。一般内容流页面就可以展示所有内容,用户看完可以直接看/发表评论,因此一般会放icon形式评论入口,点击直接跳转评论区域。
用户需求:评论数相当于该内容的热度。用户看评论和写评论的需求差不多。
1.2 内容详情页
产品类型——长内容类:如问答、博客、资讯。
如果用户想看/发表评论,滑动页面会很麻烦,因此会设立评论icon,点击跳转评论区域。另外,博客和问答类底部不放输入框,评论有时也会另起页面。因为用户更聚焦于内容而不是评论。马蜂窝和知乎是跳转新的评论页/浮窗,好处是看到一半去评论,返回可以留在原来的位置继续看。而简书是滑到评论区域才会显示出输入框。
新闻类的一般把评论跟在正文后,同时底部常驻输入框。因为新闻偏公众时事,用户关心大众怎么看待,用户看发表评论的需求和看内容的需求一样高,浏览完新闻会想立刻看到评论,新闻看到一半也可能想评论。
产品类型——短内容类:如娱乐、社区、UGC等。
如微博,贴吧,个人动态等,内容区大约一屏,紧接着即可看到评论。因此不单独设置到评论区的跳转,直接在底部放输入框。(微博虽然是icon,但是点击则直接输入评论内容,而不是页面定位到评论区)
2.对评论的回复与查看流程
2.1 内容详情页
产品类型——注重用户互动。如UGC、音乐类。页面允许查看和回复主评论,回复后即可看到自己的评论。其中特别鼓励用户回复的,如微博,会将评论按钮外显。其他相对弱一些的,如懂球帝,网易云音乐,需要用户点击主评论后选择评论。
产品类型——注重评论质量,如电商。页面只允许查看主评论,点击评论会跳转到评论详情页。这种情景一般用户需求也是查看评论为主。用户查看买过的人对商品的评价,有助于决策自己是否购买(店家回复是例外,可以在当前页展示)。
新闻类的两者都有,头条不能在当前页回复评论,网易,搜狐等则可以,个人猜测与回复质量有关。回复质量一般的,不让用户在当前页回复,都收进评论详情页。
2.2 评论页
单独的评论页并不常见,因为和内容详情底部所跟的评论区很类似。一般是以下两种情况会设置单独评论页。一种是内容页不适合下接评论,比如长内容或音乐播放页。另一种是短内容页结构为内容-评论-运营区域,需要压缩评论区域(不全显示),让用户点击“查看全部”来跳转另外的评论页。评论页底部有固定的输入框,点击别人的评论则弹出弹窗来输入回复。如上图,马蜂窝的评论页不再设置评论详情页,可能是考虑到内容详情——评论页——评论详情的页面层级过深。知乎的评论页采用的是弹窗,评论详情页仍是弹窗,返回内容虽然是两次操作(返回+关闭)单用户体感上仍只有两个层级。云音乐有评论详情,但是因为播放后台持续,不太需要担心层级问题。
2.3 评论详情页
评论详情页,一般只有两级评论的展现形式才会涉及,通过点击“查看全部回复”来跳转到评论详情页。操作交互上与内容详情页类似,可以评论主评论,或者回复某条子评论。展示方式上平铺展示,不会有更深层级。
3.对别人回复我的消息的查看与回复
分为两个页面,一个是我收到的评论,另一个是点击去查看详情的页面。
我收到的评论页,用户需求主要是了解对话的情景,因此需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别人对我的评论,我的原评论(若有),原内容。上图三个例子中,简书不展示我的原评论,云音乐不展示原内容,而微博三者都展现。个人认为三者都展现会比较合适。
互动详情页,用户需求是突出互动双方对话,所以一般会只显示双方对话,隐藏其它回复,或者把双方对话置顶。
二.展现形式
1 单条评论的展现形式
一般包括用户头像,用户名/昵称、用户标签、发表时间、内容、互动操作,以及对应数量。
2 评论流形式
评论流形式主要考虑的是评论之间互动时,对内容的评论以及对评论的回复的展现形式
2.1 两级评论
将评论分为主评论和子评论(回复),回复展示部分(也可不展示),其余显示还有xxx条回复,查看更多。用户若在当前页面回复评论,则展示用户的回复。否则跳转评论详情页。特点是弱化互动,凸显高质量的评论,鼓励用户查看和发表对主内容的评论。
2.2 引用评论
所有评论和回复均为主评论
有的引用在上,有的引用在下 特点是强化互动,弱化内容,形成讨论氛围。
2.3盖楼评论
类似引用评论,但会把历史引用的评论全部列出。同样是强化互动,优点是更加方便理解,和更深层次,多人间的互动的互动,是网易新闻独有的盖楼文化。
2.4 平铺评论
类似于引用评论,但是弱化了引用。知乎的评论区采取这种形式,缺点是不太好理解。个人理解原因是想突出每条评论。对于知乎这种问答式产品,即使是对别人评论的回复,也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观点。2.5 单条评论形式
多见于评论详情以及朋友圈,使用@和//来代入回复者和回复内容。
3 输入区域的展现形式
输入区域有两种,一种是底部输入框,还有一种是新页面输入。
产品类型——注重评论质量,如电商,服务类。典型的有淘宝,大众点评,豆瓣电影等。一般会采取新页面输入,让用户给出详细的评论。
产品类型——用户快速评论,如资讯,社交,博客类。典型的有微博,头条,朋友圈等等。一般会采取底部输入框,让用户直接评论。
下面主要讨论底部输入框。可以拆分为这几个元素:占位文字、辅助信息条,输入框,发布按钮,表情图片等辅助
3.1占位文字
可以通过优化占位文字的文案来引导用户更好的写评论,同时在回复别人评论时也可以显示回复xx人3.2辅助信息条
辅助信息条一般不常见,比如贴吧的地址,豆瓣的引用别人评论3.3输入框
输入框有固定高度和缩放高度两种,还有微博和知乎这种可以直接放大到页面的,一般是用户会有比较强的表达和讨论欲望
3.4发布按钮
发布按钮一般在未输入内容时置灰
3.5表情图片等
表情图片等辅助可以在用户点击输入框之后再出现。一半取决于功能多少。例如微信这种只有表情的,就直接一行展示
3.6其他
需要注意唤起输入键盘时,有时会挡住输入区域。
三、对评论的交互操作
下文待续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