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需求的本质往往隐匿于业务逻辑的复杂脉络与用户使用场景的细微之处。
除了产品原型、需求文档外,设计师应该如何主动发现设计需求?深层的设计需求不应是产品给的,而是设计师通过深入思考挖掘出来的-本文将记录一次设计挖掘用户需求的探索之旅。
下图是一个阅卷的原型页面,选择和判断题采用自动阅卷,问答题则需人工批阅,且分数会实时更新:
最初,我的设计方案呈现如下,图1:
右侧题型概览中,以颜色区分已阅卷状态;选择和判断题用红绿两色直观展示答案对错;问答题因无对错之分,仅以蓝色标识已阅与未阅状态,并依据是否提交来界定。
然而,后续发现一处关键误解 —— 原型中 “提交按钮” 原本设定为整体提交,而我误做成逐一提交。若按原原型方案输出,设计稿将呈现如下,图2:
按照原型设计是否合理,比如按钮放在底部是否合理?整体提交是否合理?
按钮位置:若要求强制批阅完成后才能提交,将按钮置于底部较为合理。若采用整体提交方式,因右侧是所有题目的概览,且总分位于右上角,与整体提交按钮关联度更高,所以放置在右侧更合适。
提交方式:整体提交相较于逐个提交,修改打分的容错率更高,操作效率也更快,但存在漏题风险;而逐个提交虽然单题修改打分容错率低、操作效率低,却能避免漏题。
在不断自我审视与分析过程中,我们挖掘出一个被忽视的特殊业务逻辑:问答题部分通常由多位老师打分,每位老师仅负责其中部分题目,且题目是随机分配的。这就导致了新的用户使用场景问题:当题目数量众多时,阅卷老师难以快速识别出自己负责的题目,从而影响批阅效率。
基于此,新的用户需求浮出水面 —— 用户需要能够快速区分哪些题目是自己负责批阅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方案从AB两个大方向构思,每个方向又涵盖整体提交(图2)和逐一提交(图1)两种形式:
A 方向:仅显示自己负责的题目。
A1:搭配逐一提交方式,能通过打分区域有无按钮清晰识别负责题目;可依据打分按钮的可点与不可点状态,区分各题已批阅和未批阅状态;借助右侧题目列表能判断其他题目是否批阅。
A2:采用整体提交,虽能识别负责题目,但无法区分单题是否批阅,因为默认分数为最高分,中途离开再返回易导致批阅进度误判。
B 方向:显示全部题目。
B1:结合逐一提交,虽能区分题目是否批阅,但自己负责以外的题目未批阅时无法快速定位自己负责的题目。
B2:搭配整体提交,同样存在无法快速识别负责题目和区分单题批阅状态的问题。
整体提交与逐个提交各有利弊,权衡之下难以判定哪种方式更优。虽然从直观感知角度,逐个提交能让阅卷者更清晰地跟进每道题的批阅进度,但整体提交在操作效率上的优势也十分显著。尽管我个人更倾向基于 A1、B1 方案进行修改,但受现实条件制约,最终只能在 B2 方案基础上寻求突破,B2要聚焦于解决3个问题:
①要能快速区分哪些是需要自己批阅的;
②要能够区分批阅状态
③防止漏题风险
在不新增功能的前提下,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优化交互细节与逻辑规则来实现:
①增加“分配给我”筛选开关,阅卷者点击即可快速筛选出自己需要批阅的题目;
②摒弃默认分值设置,改用 “-” 作为初始显示状态,当题目未进行打分操作时,系统自动标记为未批阅,一旦有打分操作,即刻标记为已批阅,以此直观展现题目状态;
③提交按钮默认处于禁用状态,只有当所有题目均完成打分操作后,按钮才会激活,从机制上杜绝漏题情况发生。
最终修改方案如下:
需求的本质往往隐匿于业务逻辑的复杂脉络与用户使用场景的细微之处。设计师唯有深入剖析业务流程的内在逻辑,设身处地代入真实使用场景,在每一个操作环节、每一个业务规则中抽丝剥茧,才能捕捉到用户尚未言明的核心诉求。
这种从业务肌理与场景细节中洞察需求的过程,不仅考验着设计师的专业素养与敏锐度,更能在发现问题本质的瞬间,给予设计师强烈的成就感。这,正是设计的真正价值所在 —— 让设计超越单纯的功能实现,迈向优化用户体验的更高境界。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