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AI视频能做到什么程度?
河南大学四位大一女生仅用4天时间,借助AI工具完成了短片《博物馆奇妙夜——骨笛的奇幻乐章》的创作。这部3分29秒的影片从分镜到配乐均由AI生成,不仅展现了AI视频技术的高效与实用性,更通过“博物馆文物活化”的创意,为传统文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借助AI工具,文物们“活”了起来
这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也让我们重新思考:AI技术究竟如何赋能创作?它是否真能成为艺术与效率的“双赢”工具?
一、从“不可能”到“可能”:’AI如何颠覆传统创作流程?
传统短片的制作需要演员、场景、设备与漫长的后期周期,而AI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模式。该团队使用多种AI工具,通过“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生成分镜,再结合后期剪辑与音乐合成,将原本需数周的工作压缩至4天。例如,片中“中年保安巡查博物馆”的画面,仅需输入提示词即可生成动态场景,省去了选角与实地拍摄的繁琐。
关键突破点:
效率跃升:AI将动画特效制作周期从数周缩短至几小时;
成本降低:无需场地租赁、演员费用,创作门槛大幅下降;
创意自由:团队可随时调整分镜细节,实现“脑洞即画面”。
二、实用性与挑战并存:AI工具的“双面性”
尽管AI显著提升了效率,但其局限性也在创作中暴露无遗。例如,输入“中年保安”可能生成“外国大叔”或“网红脸”,团队不得不反复调整提示词,甚至妥协修改分镜,这一过程被戏称为“抽卡”。此外,AI生成的画面偶现动作僵硬、口型不匹配等问题,仍需人工干预优化。
但AI视频的实用价值亦是毋庸置疑的。在本次创作中,团队成员坦言“没有摄影设备或动画基础”,但AI工具的赋能让她们这些非专业创作者也能实现导演梦。甚至,她们还能利用AI,通过动态雕塑与骨笛演奏的结合,将传统文化融入年轻化表达,助力团队“文物活化”的创意主题落地。
有了AI工具的辅助,不仅个人的创意实现成本降低了,广告、宣传片等商业领域的创作也能降本增效,从而推动短剧市场加速商业化。
三、AI视频如何走向成熟?
此次事件不仅是一次技术试验,更揭示了AI视频发展的关键方向:
技术迭代:需提升AI对提示词的理解精度,减少“抽卡”式试错;
人机协作:优秀的作品仍需导演的审美把控与剪辑能力,AI工具应定位于“助手”而非“替代者”;
生态构建:从“超级个体”到团队协作,需建立标准化流程以平衡效率与质量。
四、技术为舟,创意为帆
河南大学团队的实践证明,AI视频技术已从“概念”走向“实用”。它让普通人能以极低成本实现创作梦想,也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正如团队成员所言:“AI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与我们共同创作的伙伴。”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生态完善,AI视频或将成为内容生产的“标配”,而真正的艺术价值,仍将源于人类永不枯竭的想象力与对文化的深刻理解。
顶作AI将持续关注技术前沿,为用户提供更智能、高效的创作工具,助力每一个灵感落地为惊艳作品。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