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成为UI中国推荐设计师 (详情)
//百度统计 20220402 uicn

您的意见是我们 UI 中国进步的动力!
点击立即反馈按钮,发表您的意见!
立即反馈
QQ群反馈
您也可以加入UI中国官方反馈群进行反馈!
群号:302892100
备注:反馈问题后@管理员能让我们及时了解您的意见

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0/20
0/200

设计大赛

  • 设计大赛
  • 发布广告
  • 发布招聘
  • 其它需求

提交完成
感谢您对UI中国的支持和信赖!
第288期:【环境关系】环境-2023设计之旅11
0.0°
2023-05-12 好文转载 规范/资料 原作者: 未知 举报 257 0 0 0

第288期:【环境关系】环境关系设计:从含糊性到织造性

推荐理由:适合人群:设计师。阅读耗时:字数4765,约13.5分钟。对于养家糊口的设计师来说这篇文章意义不大,毕竟没有那么多企业会考虑这个问题,更多的企业还是会考虑生存问题,文章中所介绍的方案,还是值得借鉴,以鉴思考。文章过于完整压缩不到之处请海涵。欢迎在设计业务方面有需要的,我们一起合作。

1.引言

西方工业社会的主流设计追求形式逻辑,这种逻辑削弱了我们认知与周边世界的物质关联广度和深度的能力。本文探讨整个人为设计的世界——其产品、建筑和空间——追逐这种需要的方式。同时指出,由此人们越来越难以追踪其活动的物质踪迹和环境后果。本文提议,重新定位设计目标,重新进行形式构想,从而使形式抵制将物质世界“物化”的传统。我们建议,视形式具有“织造性”,视物质世界由能量线组成,视设计为强化人与环境关系的实践。

2.错误的逻辑

西方工业化设计所创作的对象都是表层和所谓的“层下设施”的分割。所谓“层下设施”,是指各类电气、化学和机械构件,它们的部件、结构和管道,以及它们所传送的能量、气体和流体。“表层”通常是不透明的、平滑的固态层,诸如铸壳、 石膏壁、镀层和铺面,将层下设施密封在表层之内,破坏了其连续性,形成单一的、不相关联的物质实体——一个物体。随着层下设施成为隐蔽的内部存在,需要其他物质元件——界面——刺穿物体的表层,使该物体得以使用并与其他物体相接。主流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巧妙的创造,实施这种形式逻辑,并且尽其所能完善这一逻辑。由于这种创造,表层成为人类日常感知的主要基质,物体获得了最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

尽管这一逻辑已被接受,无处不在,却给环境感知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将世界建构为一系列表面上独立、分立的物体,很难感知到世界彼此依赖、相互交织的本质特征。物质流动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却像层下设施一样被掩盖,被赋以较低的感知价值。其间蕴含的就是,局部活动应该发生在有限的外壳里,基本忽视日常生活周围、维系日常生活的物质的连续性。这种感知到的不连续性应该引起当下设计的关注。当下设计应该响应并承认感知、物质形态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紧密联系,承认世界的不同组成成分相互依赖这一世界观的重要性。

3.设计:清除障碍的障碍

关于物体的问题属性有以下著名的论述:

物体就是造成不便或成为障碍的东西,一个就像掷到你路上的抛射物一样的问题。只要世界有障碍,世界就是客观的,实在的,成问题的。“有用的物体”就是人们使用的物体,需要将其他物体移开的物体。这一定义本身具有内在的矛盾:清除障碍的障碍

傅拉瑟继而提出了一些潜在的方法,应对这些物体以及它们对我们所形成的障碍:

我在路上遇到了障碍……;我推翻了其中的一些障碍……为了继续下去,所推翻的障碍结果又成了障碍本身。继续得越多,为有用的物体所碍越多……我越是继续,文化变得越客观、实在和成问题。

这一段文字了凸显了我们借以取得突破的事物、得以前行的事物是如何成为障碍物本身的。随着我们前行,这些障碍成倍地增多。鉴于这种无望的情形,傅拉瑟给出了一条出路:

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我自己拿出设计:我自己把有用的物体掷到他人的路上。那么,我拿出的设计应该是什么形式,我身后的人才能继续使用下去, 同时又能尽量避免受阻呢?这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成为创造事物的核心问题…………因此,有用的物体是我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媒介,而不仅仅是物体。它们不仅仅是客观的, 而且是主体间的,不仅仅是成问题的,而且是对话性的。有关创造事物的问题,也可以这样来问:我拿出的设计形式能不能更多地强调互动性、主体间性和对话性,而不是客观性、实在性和问题性呢?

4.学科障碍

4.1产品设计

在产品设计中,我们所关注的是批量生产的日用品。这些产品的制造和使用依赖物质和能量,如电话、吹风机、计算机、洗衣机和汽车。在主流产品设计中,这些物体都遵循传统的形式逻辑,因而很少考虑激发产品使用者与维系产品生产使用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进行交互。

一种惯常做法就是,以标签形式给产品附加环境信息。采用生态标签的做法恰恰强化了我们的论点,进一步表明现代产品及其物质形态本身并不能有效地深化使用者对环境关系的认知。为了弥补这一有效性的缺失,制造商最近给产品标记引入了环境信息界面,其通常形式就是能量监测。这一最新发展表明,物质形式完全能够为追踪环境影响提供有效的位点。这种环境影响监测只会促进物化的设计,并且更难推进使用者感知环境关系。

最近,有形交互设计已经谋求克服图形显示的感知缺陷。电源提醒线等原型表明了把人们的注意力直接引到产品运转所依赖的物质能量循环上的方式。这种设计创新开启了种种可能性,值得关注。

4.2建筑设计

大多数日常建筑都具有相同的特征:表层元件和层下设施原件分割。表层元件意在可感知,层下设施元件意在隐蔽。层下设施元件在日常物质文化中不再重要,结果形成了符合主流审美价值的通用物质形态,但不是直接帮助居民跟踪物质能量循环。

随着后现代“高科技”风格的来临,随着楼宇服务显示成为主要的审美特征,这些建筑设计传统受到了挑战。然而,这种风格既没有破坏也没有淡化表层和技术结构各物质元件之间的分割。分割仍然存在,只是被倒置了而已。

当代建筑设计更加注重设置的环境信息界面,这一点和产品设计领域有相似之处。这些界面通常为能源监测组件,位于一般的家居空间,具有数字图像显示,让普通居民一目了然。和产品设计一样,这些装置能够有效地突出建筑居住使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但是使这些影响以抽象信息一览表的形式出现,又合谋再现了阻碍直接感知环境关系的形式逻辑。

4.3公共空间设计

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到景观和建成环境的成型的表层—包括田地和公园用地,人行道和道路。公共空间层下设施元件都受其位置及其表层的模糊性所遮掩,这一点有过于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和日常生活关系更紧、意义更大的是景观和建成环境的表层特质,它们为人们在具有主流文化意义区域的日常住行提供了方便。这种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并不能让人从物质的角度理解人和周边环境之间的不解之缘。

隐形体现了“一种将自然资源消耗与自然环境及环境影响割裂开来的文化观”,导致公众环境意识下降,最终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她在结语中呼吁,让隐形的流转过程‘有形’,将资源层下设施转变为物质文化的有形形态,使得环境参与能够超越有限的“抽象知识”,并且成为一种“具体的体验和感性的认知”实践。

除社会科学以外,我们还发现了层下设施的不可感知性造成环境关系贫乏的其他证据。卡伦•泰勒和安德鲁 .W. 凯勒的结语和我们的观点不谋而合:“重要基础设施的美学形态促成该系统的终极效率”。

5.从含糊性到织造性

在于打开将物质能量循环掩盖在侯美婉称之为“含糊的、乏味的、僵化的数字表层”之下的传统形式逻辑。这一表层密谋欺骗不加怀疑的观察者,将事物的外在罩壳视为现实。环境并非我们常常以为的分立物体的网络化组合,而是运动中的物质所形成的缠绕交织的网,事物形态不断从网中涌现,那又会怎样呢?物体留下固定的点痕、预期的“ 终点”或者终止的时刻。然而,物质运动并不是点到点的运动,而是永远在点间移动,避开或克服傅拉瑟所谓的业已成为前进障碍的物体。

按照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把居住的世界视为相互交织的线所形成的织锦,而不是彼此相连的物体所形成的图设。而且我们可以认为,环境关系沿着这些线不断伸展。它们所织造的不是模糊的表层,而是透性膜。这一透性膜并不导致里外分割、显隐分割或者表层与深层的分割。苏珊•库奇勒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一种新型的表层本体论,用互补的关系取代里、外的对立,隐、现的对立,物质与非物质的对立。这种互补的关系需要的是转化而不是切分”。这样,事物的表层就和其结构合而为一,而不是表层和深层分离,表层的和层下设施分离。这些表层不再是表面的,结构也不再是层下设施;相反,无论是表层还是结构都是间质的,“处于事物之中”。通过关注环境的实践,将表层织入世界的间隙之中。传统所强调的是表层形式的功能,从而掩盖底下的或内在的事物。相比之下,我们的方法强调表层的织造,或者可以叫做织造性。

基于物质能量管线和循环路径织造的间质性表层的织造性,我们提议遵循以下方法,思考人类、物质和环境关系。首先,我们可以思考如何通过把人类——造物的运动及实践线和能量使用流相结合,增强环境关系意识。麦德斯•延森关于酿造过程操作工的分析说明了这一方法。延森指出,技能性实践中的人体运动节奏设计可以通过管道、阀门和龙头系统与液态介质的循环相协调。对于从业者而言,该系统并不是一种物体组合,而是通道、运动和流通所形成网络。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考虑重新设计烹饪和造物,让食品制作的体态和技能响应能量的提取和流通,或者重新设计公共空间临时通道,让行人和车辆运动与水电的物质轨迹相一致。

第二,在连接远、近环境间质关系所形成的织物中,将物质能量流通管线直接可感知化,那么成为审美焦点的将不再是织物的外观,而是织物的物质特性。以这种织造性的方式将物质能量视为线,是当代一些工艺学者/实践家作品中的显性主题。例如,麦琪•奥斯在“ 电子纺织品” 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表明,电子器件和导电纤维可以编织在一起形成高感交互织品。

第三,我们可以考虑如何以纺织品为焦点反思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当然,建筑物是织出来的而不是造出来的并不是什么新思想。肯尼斯•弗莱普顿主张,建筑物“ 不仅具有视觉效果,而且是可感触到的”。这样,建筑体验既是近距离地感触建筑物中紧密关联的物质和力量,也是远眺一种封闭的物化形态。在题为“居所、屏障和帐篷”一文中,傅拉瑟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他以游牧帐篷为例讨论所谓“幕墙”的时候, 把它描绘成一块织布,“不仅愿意接受各种体验,而且储存这一体验”。

以上三点思考不仅响应了傅拉瑟所呼吁的中介、对话和交互的物质世界,也是本文的出发点。这三点思考同时支持我们的提议,即物质和能量如何融入到与物质形态和人类实践的对话之中。

6.结语:设计人类学在认识和造就世界中的作用

我们旨在呼吁一种更加反思型的设计实践,呼吁加强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扩大设计的社会影响范围。

依据传统,对于环境问题,设计往往采用技术决定论,关注物体及其最终结果。这种方法有它的价值和地位,但是在理解人类实践和感知方式方面具有其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环境设计研究已经更加关注体验、行为和文化。在此, 我们强调需要采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形式分析及其与环境感知关系的分析。和设计一样,人类学具有跨学科性质,而且人类学的发展,大多得益于人类学积极参与其传统学科以外的研究领域。此外,人类学已经超出了其以人为中心的根基,进行与材料、技术和生态相关的探究。同时,设计——传统上发源于材料研究——已经发展到更加深入地关注文化现象和生态过程。在这两大学科发展之间,存在出现设计人类学的空间,将对人类学方法论和知识的深刻见解与设计技能和过程的创造性实践相结合。

因此,我们所呼吁的是这样一种设计实践:反思自身学科的创新,分享对生命的理解,深谙感知、文化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不断积极地、创造性地美化人类生活。设计在这种实践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将产品封入外在的形式之中,从而增加产品的价值(其外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迎合了消费者的鉴赏力),而是致力于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即人类实践在环境关系结构中的作用等相关问题。

扩大设计的知识、潜力和范围,对现有设计实践的传统和范围势必是一种考验。本文简要地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解物质形态的方法。如果把其间所表达的思想运用于当下商务和管理背景,无疑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读后感

看完以后,忽然间让我想到了,中国道家思想中一个核心论点,道法自然,短短四个字包含更多的价值,首当其冲的就是考虑外部环境和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去优化设计,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些理念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更新:2023-05-12

收藏

0人已收藏

骆驼在南京

问道产品,学研探讨,广结善缘 v:371548113

  • 719

    作品

  • 62

    粉丝

  • 93

    关注

  • 第五章:中华绝学:震撼龙纹威震天下
  • 第四章:瓷界传奇:穿越千年追溯渊源
  • 第三章:瓷艺巅峰:探寻青花诞生之旅
  • 第二章:顶级收藏:打造爆款产品指南

    猜你喜欢

      2023-05-12 好文转载 规范/资料 原作者: 未知 举报 257 0 0 0

      第288期:【环境关系】环境-2023设计之旅11

      0.0°

      你确定要举报第288期:【环境关系】环境-2023设计之旅11

      如果查出恶意举报,十天内禁止提交任何举报申请。

      0/200

      上传证据: 超过10M的附件请使用网盘地址

      点击上传附件

      对谁可见:

      全部设计师
      • 全部设计师
      • 推荐设计师和认证设计师

      您确认要推荐?

      该作品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2日

      评分

      完整度

      启发性

      勤奋性

      排版布局

      推荐心得

      建议20-200字以内

      0/200

      0
      0
      0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登录

      手机号

      发送验证码 120s 验证码错误

      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