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成为UI中国推荐设计师 (详情)
//百度统计 20220402 uicn

您的意见是我们 UI 中国进步的动力!
点击立即反馈按钮,发表您的意见!
立即反馈
QQ群反馈
您也可以加入UI中国官方反馈群进行反馈!
群号:302892100
备注:反馈问题后@管理员能让我们及时了解您的意见

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0/20
0/200

设计大赛

  • 设计大赛
  • 发布广告
  • 发布招聘
  • 其它需求

提交完成
感谢您对UI中国的支持和信赖!
第三部分:B端的能力和思维
0.0°
2021-04-26 原创文章 经验/观点 举报 635 1 0 0

第三部分:B端的能力和思维

字数:2897,用时:7分20秒

一、7种设计思维

1 业务思维

培养的是业务感。做产品设计时,代表的不是产品经理,也不是技术,而是作为真正的需求提出方,你面临到问题,希望系统提供怎样的支持?

设计建议:

01服务心态。系统是为业务做支撑的,解决不了业务问题的系统设计基本没用。

02同理心。跳出原有框架,站在需求提出方的视觉来体会业务痛点,以此思考解决方案。

03流程和系统结合。将业务流程从头到尾梳理清楚,充分考虑线上和线下操作的联动,再在流程中需要系统支持的环节中加入系统功能,让线下流程和线上功能完美贴合。

2极简思维

简单的功能却沉浸在复杂的逻辑或交互;也曾认为简单的功能是设计者的失职,直到无数次的锤炼和洗礼,才知道大道至简。

系统功能或流程,尽量追求极简,极简的流程极大的减少人工成本,极简的系统操作起来更加流畅更容易上手。

设计建议:

01流程大于交互,首先思考流程的极简,再考虑基于流程来实现系统的简洁。

02交互设计上,向C端设计取经:突出页面核心功能区,一眼就明白主次;核心按钮摆放在更加显眼的位置,以突出重点。

03根据不同的场景和状态展示不同的功能,不要一股脑都罗列出来,形成乱花渐入的局面

04以成本和效率为首要目标,设计时让系统代替人工,极力减少人为操作和人为判断成本

3 积木思维

要符合SOA理念的,理想的B端设计模型是将已有庞大复杂的流程化繁为简,先碎片化为一个个可以独立使用的服务,将这些服务都存放进工具箱里,然后再根据业务场景提取相应的服务,像搭积木一样,重新组装为业务需要的模块,快速适应业务变化。

设计建议:

01当一个功能被多个业务共用时,考虑将其抽象,作为一个独立的服务。将各个系统的取消逻辑统一为一个取消服务,供各个系统调用。

02服务的拆分和重组的颗粒度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将关联性强的功能一起封装打包为标准服务,若业务需要更粗或者更细粒度的服务,再定制化开发。

03积木虽好,但终有其局限性,当一个工程的需求超过了当前所有积木能够组装的范围,强行组装适得其反。

4 脉络思维

大部分时间在梳理流程和业务逻辑,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项目时,需要产品经理协助梳理。

脉络思维要求我们像庖丁解牛一样,先找到需求的主骨架,顺着骨架继续拆解四肢、内脏、筋骨,一步一步拆解到最小颗粒度,做到游刃有余。

设计建议:

01先理清主干和次要场景。主干场景是业务方提出需求的初衷,最需要支持的功能,此类需求优先级一定最高;次要场景一般是搭配主干场景使用的,优先级较低。

02扩展辅助和异常场景。业务方不会考虑太多,需要产品经理在梳理主干和次要场景的过程中完善。

03包含多个功能,涉及多个角色或者操作步骤时,考虑充分解耦,分成多个场景需求来处理。

5 全局思维

全局思维是一种大局观,要求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视角俯视全局,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在单个细节的得失处理中迷失自我了。

设计建议:

01明确方向,目标为王。船长在航行过程中,经常遇到风雨坎坷和烟雨迷雾,要求船长能时刻保持清晰的目标感和方向感,分主次、懂取舍,带领船队突破阻碍,到达目的地。

02大局意识,合纵连横。设计单点,考虑整面,由面再及点。设计单个功能时,考虑上下游系统的联通,以及本系统横向模块的影响,不能只考虑功能本身。

03以终为始,反向演绎。根据项目目标,结合资源、时间等因素综合评估,反向推演各里程碑和阶段性目标,以此做取舍,保证大目标的实现。

04审时预判,提前规划。产品经理要懂得审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公司战略,提前做出一些预判和规划,以防事情到跟头了措手不及。

05适时归零,空杯心态。新环境新业务面前,为了更好的掌握全局,我们要学会适时的归零,多吸收,懂变通。

6回路思维

无论设计现场动线,流程,还是系统功能,都要有清晰的路径,包括正向和回路,除了能正向操作达到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回转到上一阶段。有来无回的,就是死路。

设计建议:

01设计实现自闭环,不过分的依赖于外部系统和因素。

02流程上和操作设计上充分考虑逆向和异常流程,而往往是最难却最容易被忽视的。

03系统新功能上线时,要考虑到新老功能切换的间档期的数据处理和老功能的正常使用。

7 开放思维

在一个系统设计之初,需要有开放的心态,考虑到未来与内外部业务和平台的协同,打破孤岛效应,让系统联通协作起来,如此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设计建议:

01在以单一需求为出发点时,思考是否支持其它业务的发展,若有类似的业务发生的,提前做好预留。

02设计新系统时,思考与其它系统的协同和联通,开放自有数据、服务、接口,让数据自由流转,产生单个系统无法实现的价值。

03实现公司内部业务的功能时,思考未来能否为外部业务赋能。

二、9种培养能力

1思维逻辑能力:第一要素就是设计师逻辑要清晰。产品伴随的海量功能、大量信息模块、繁杂的交互流程、复杂的业务技术背景,都是对设计师达到逻辑清晰的挑战。

不能像写散文一样,随心而至,随时下笔,得像写议论文那样,做足功课,想清楚重点和逻辑,脑中成图,再动手画稿。

2场景构建能力:虽然C端和B端设计的特性差异明显,但是基本的设计方法还是通用的。有着1000个功能的产品,先分角色,降低角色模块思考的信息量和业务逻辑量,然后再根据真实用户的使用情况,来进行场景设计。

3理解业务能力:复杂信息架构产品一般不是给普通用户使用的,是给一个特定群体的用户使用的,大部分情况,设计师与这个特定群体是没有交集的。解决好业务的问题,必须要去理解业务,要了解这个行业的历史与现状、关注行业的发展。

4分析需求能力:拿到需求时,卓越的设计师优先考虑需求到底合不合理,值不值得去做,对产品的帮助,用户是否需要它。而不是一股脑设计好些方案,让领导去选。这时就算你设计的再好,也可能不是用户想要的,不能解决问题。

5学习成本能力:要保证用户学习成本足够低。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才能达到基本使用,学习成本肯定不低。还有产品,需要专门的培训和讲解,才能勉强让新用户开始使用。一是灵活有效的提示,二是充足有价值的用户测试,保证不出现设计师以为很好用,用户学到哭的情况,三是深刻理解业务,设计师的业务理解水平接近架构师和产品经理的水平,帮助产品的可用性得到提升。

6大道至简能力:完美不在于无以复加,而在于无可删减,万事莫不如此。同样在设计中,优秀设计的经典要素之一就是形式的简约:以简驭繁。对于优秀的设计而言,少即是多。抛开那些噩梦般的表单和过程,简化你的设计,不要让用户因为过繁的界面和交互而感到沮丧并随之焦虑。

7设计目标能力:在使用C端产品时是没有很明确的目的的,有时候就是随便点进去逛逛,这时就可以在首页用瀑布流,让用户永无止境的滑下去,足以保证用户在软件中停留的时间。B端产品有重要的特点:用户会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使用这个软件。

8自我控制能力:B端产品都是密密麻麻的功能、表格、筛选和无止境的弹窗,一点美感都没有就更别提用户体验了,不像做一个音乐、聊天、工具的或者小而美的C端产品那么有成就感。

9沟通协调能力:B端产品多数业务链条比较长,涉及角色较多,一个B端产品的成功,离不开相关角色共同努力与相互支持。通过一两件事,建立与合作部门的互信,是后续合作的基础;建立固定的信息同步机制,是合作顺畅的保障。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更新:2021-04-26

收藏

1人已收藏

骆驼在南京

问道产品,学研探讨,广结善缘 v:371548113

  • 725

    作品

  • 62

    粉丝

  • 93

    关注

  • 第249期:紫薇花花语-2024花卉之音11
  • 第326期:【设计大师】北欧...2024设计之旅11
  • 第461期:作为主考官,在面...2024设计之旅11
  • 第460期:什么是好的设计...2024设计之旅10

猜你喜欢

    2021-04-26 原创文章 经验/观点 举报 635 1 0 0

    第三部分:B端的能力和思维

    0.0°

    你确定要举报第三部分:B端的能力和思维

    如果查出恶意举报,十天内禁止提交任何举报申请。

    0/200

    上传证据: 超过10M的附件请使用网盘地址

    点击上传附件

    对谁可见:

    全部设计师
    • 全部设计师
    • 推荐设计师和认证设计师

    您确认要推荐?

    该作品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6日

    评分

    完整度

    启发性

    勤奋性

    排版布局

    推荐心得

    建议20-200字以内

    0/200

    0
    1
    0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登录

    手机号

    发送验证码 120s 验证码错误

    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