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成为UI中国推荐设计师 (详情)
//百度统计 20220402 uicn

您的意见是我们 UI 中国进步的动力!
点击立即反馈按钮,发表您的意见!
立即反馈
QQ群反馈
您也可以加入UI中国官方反馈群进行反馈!
群号:302892100
备注:反馈问题后@管理员能让我们及时了解您的意见

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0/20
0/200

设计大赛

  • 设计大赛
  • 发布广告
  • 发布招聘
  • 其它需求

提交完成
感谢您对UI中国的支持和信赖!
【蓝湖大咖访谈】微软中国首席设计经理张雷中:升职加薪必看!
0.0°
2021-01-07 原创文章 人物访谈 举报 816 1 2 0

新技术和新趋势不断涌现,大量设计人才崭露头角,互联网产品设计行业呈现出龙争虎斗的局势。因此,企业对求职者的能力要求持续升级。

在持续升温的竞争环境下,一些初入职场的设计新人苦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深耕设计多年的资深设计师对未来职业的走向感到迷茫。

本期【蓝湖大咖访谈】,张雷中老师根据自己 20 年的设计从业经历,分析产品设计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针对设计行业热议话题,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希望能给迷茫的设计师们一些启发。

          

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与用户行为、社会文化交织,对产品设计师的能力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电脑到手机,再到智能设备的日新月异;从鼠标键盘输入到触屏操作,再到多元化的 VR/AR 沉浸式体验和人工智能、语音交互等体验登上舞台;从军事和科技专业领域,到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无孔不入。

可以说,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产品设计行业不断变革,产品设计专业人员的职能也在跟着迭代。


数字化产品设计的变革


1、第一次变革:产品设计的萌芽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中国,互联网开始渗透于众多新兴领域。新浪、网易、搜狐为代表的门户网站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沟通、购物等习惯。

当时,互联网设计师,在很多公司被称为网页设计师,多是从平面、造型、服装等传统设计领域转行而来。

网页设计师需要了解基本的网页编程原理,才能做出可被实现的好设计,工作内容为:页面设计、简单的 HTML 编程,甚至内容编辑。


我刚进入互联网的时候,很多人还保留着在传统行业的习惯,称设计师为美工。

设计师为此“斗争”多年,才更新了大家的观念。


后来,互联网公司遍地开花,设计师资源由新浪等门户涌向旅游、电商、游戏等各大垂类网站。

再后来,互联网不断洗牌,网页设计也开始侧重分工。

早在 2000 年,新浪网的设计部,就开始培养偏向可用性研究和产品逻辑的人机界面设计师,与偏重广告运营和视觉呈现类的设计师是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


2、第二次变革:行业的细分深化

2010 年前后,国内外的移动互联网都在轰轰烈烈的转型,安卓生态各大品牌的移动系统设计百家争鸣。

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从室内固定环境到室内外移动环境;从鼠标操作到触屏操作;再到移动设备硬件的快速更新换代,和各种传感器的应用,都带给设计师振奋人心的挑战。

很多有前瞻性的设计师,设计开始从电脑桌面端向手机移动端过度。

这一时期,各大手机厂商开始探索品牌化的系统级架构与体验,都在绞尽脑汁地推出差异化特征来占领用户认知:

个性化锁屏和桌面、多任务操作、相机/相册、音乐播放、联系人/通话等功能模块,以及图标和界面的视觉语言,设计师都需要用心学习。

这次变革,不仅为设计师的工作注入新鲜感,设计师的职位名称也更多元化。

“体验设计”这个词开始引入,但在当时概念还比较模糊。设计师的职能不再按照载体来区分,交互、视觉、动态设计师等细分职务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纵向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那几年,在咨询类公司做交互的设计师,经常被 CEO 或产品总监拉着一起讨论业务机制和商业模型,以及不同新技术和新硬件带来的用户界面输入 /输出交互模式的多样性;

视觉和动效设计师,除了要考虑业务的直观映射,还要聚焦品牌化、情感化的审美和呈现方式。

同期,iOS + App Store 生态与 Android+ 应用市场生态的发展,让微信、淘宝、大众点评等移动端明星产品加速进入大众市场。

从产品角度来看:

各家 App 都在探索架构用户心智模型。不同的导航结构,多样的界面组件,层出不穷的视觉语言,在这个阶段不断涌现。

设计师与用户研究员、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一同探寻商业、用户需求以及技术实现的平衡。

从生态角度来看:

C 端产品的进步,逐步影响业务上下游的各个触点,促成其业务的中后台 B 端产品需求相应提升,众多的企业服务平台开始吸引设计师加入。

B 端设计师更关注如何提升组织效率,如何服务多角色协同,以及商业价值如何体现在业务流程触点上。

从社会角度来看:

这一时期,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在从未接触过任何数字化平台(比如电脑)的基础上,被直接拉入移动设备生态。

因此,设计师需要感知到:

自己设计的产品,不仅服务于一二线城市的用户,而且会辐射到社会系统的毛细血管中。

产品设计需要考虑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更包容的界面设计和交互模式,更个性化的用户场景。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火爆,催生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及智能产品设计的探索和研发。

互联网产品的载体不再局限于电脑和手机,体验设计无处不在,逐步拓展到线下实体业务,不再局限于数字化屏幕,因此,设计师需要掌握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式也被延展到多平台。


3、第三次变革:融合与细化并存

第三次变革,似乎来的没那么猛烈,但在悄然声息中形成新的商业秩序。

近年来,各行业跨平台的商业策略和业务机制在数字化产品上的映射,经过多年磨合,趋于稳定和成熟。

我经常把各行业消费型 App (比如电商、社交、新闻、外卖、打车等)的 Logo 和名称去掉,让大家猜是谁及所属行业,即便有些 App 的名字大家不熟悉,但很少有人猜错其行业。

这说明,很多产品的用户心智模型已经固定,此时推出极具颠覆性的产品架构的风险不可估量。

因此,在新一轮创新技术 (比如:人工智能、数据驱动) 未成熟,和产品结构亟待探索前,企业对设计团队的需求向品牌、内容运营类设计靠拢,而较少推出产品结构层面的创新。

设计师的职业发展呈两大趋势:

· 一是融合,不再区分交互,视觉和动效设计师,而统称为产品或体验设计师,但他们的工作各有侧重;

还有一部分全链路设计师,他们的工作从初期的产品规划延伸到开发落地,并且跨手机、电脑、智能设备等多平台,横贯线上线下。

· 二是更细化,拿视觉设计师举例,视觉设计师的工作分别专注于品牌、新媒体运营、数据可视化、商业插画、三维设计等。

不管科技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职务或工作逐步融合还是细分,从流程角度来说,在每一个环节,设计师都需要向前并向后思考:

· 往前,需要尽早进入角色,并了解产品前期策略与规划,以便高效协同;

· 往后,将自身的工作更好的交接到下一个环节并延续,保证高品质的设计。

从跨平台跨触点角度来看,同一个产品功能或运营活动,如何在不同载体与用户交互的多个环节有效触达,都需要设计师对产品的深层理解,和研发流程融会贯通。

在社会与产业的主流发展中,伴随一些永恒不变的话题,在这里,我还想与大家交流几个设计行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


设计职场热点问题


1、问题一:去产品公司还是咨询公司?

在产品公司工作还是咨询公司工作,对设计师的职业发展而言各有利弊。


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

少有设计师,由一家咨询公司向另一家咨询公司流动。

在 EICO 任职期间,辞职的设计师大都流向 BAT、美团、字节等头部产品公司。而新加入 EICO 的同事,也鲜有来自其他设计咨询公司的同行。

我认为,这并不是由于竞业协议导致的不流动,而是大厂的虹吸现象比较严重,也符合绝大多数设计师的职业发展路径。

就像美国的设计师,大多在微软、谷歌、Facebook 等产品公司,和青蛙、IDEO 等设计咨询公司间来回切换。


在产品公司工作的优势在于:

· 设计师可以深入某个/多个功能模块和行业,不断迭代,更注重纵深发展。

· 设计师可以深入感受公司层面的多元文化。

· 与不同职务部门之间的长期接触,有利于提升设计师的协作能力。

在咨询公司工作的优势在于:

· 设计师为不同行业、不同平台的客户打造产品和服务,在设计思路宣讲和快速学习能力方面提升较快。

· 与客户合作时,设计师可以直接与产品总监甚至创始人、合伙人聊产品层面的需求。

· 咨询公司比较尊重设计师的个性化需求。

二者的劣势也显而易见:

产品公司的设计师,羡慕咨询公司的设计师可以频繁体验不同的领域和平台。而咨询公司的设计师,则渴望在一个特定领域的产品中沉淀。

所以,要确定哪条路更适合自己,设计师需要根据自己当前的状态、能力结构以及职业规划来综合平衡。

2、问题二:从事设计专家还是设计管理?

“从事设计专家还是设计管理”,对于资深设计师来说不是问题,他们深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特点,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

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某些从业多年的设计师,他们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也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管理。

不管做设计专家还是设计管理,领导力都至关重要。

设计师可能不需要组建和管理团队,但必须挖掘团队成员的潜力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输出高质量的设计。

当团队成员遇到专业瓶颈或项目进度受阻时,有领导力的你可以成为团队成员最值得依靠并信赖的人。

我认为,设计领导力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 设计是一门技术,设计专业人才必须有高审美,懂产品策略、设计理论及方法论,对所处的行业有深度理解和洞察。

· 建立信任感,为团队提供足够的培训、工具、方法论和资源,并且相信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并支持他们通力协作。

· 面对各种概念方向和流程进度的选择时,坚定为团队指明方向,并对结果负责。

· 及时并透明的沟通,为团队设定清晰的目标和期待,并为团队成员提供及时、具体、有效的反馈。

· 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表率。

设计师可以在积累以上五个方面的经验之后,再探索自我实现的价值,选择纵向发展成为设计专家,还是横向拓展成为设计管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3、问题三:设计毕业生如何找工作?

近些年,国内的设计毕业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海外毕业归国寻找工作机会的留学生也逐年递增,由于疫情还加剧了回流。

海归留学生在设计方法论、设计提案、批判与复盘等方面的能力更加突出和全面,具备实习经验的国内高校毕业生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更紧密且接地气。

大环境复杂多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逐年增长。

不管是海归还是本土毕业生,没有突出实习经验的应届生一般都在筛简历阶段被刷掉。

主要原因是公司更看重求职者的实战项目经验,求职者在学校里参与了很多虚拟项目,但模式化产出的作品集参考价值不高,千篇一律的思维导图、用户画像、设计流程,没有将每个人的差异化能力和潜力展现。

给设计专业毕业生一些投递简历和作品集的建议:

· 仔细阅读目标公司及岗位的招聘需求和职位描述,有针对性地将相关项目和经验放在作品集中。

比如目标公司的岗位是“企业级服务系统的设计师”,你最好整理一些涉及 B 端平台的项目经验或思考。

· 很多公司对毕业生在工作经验上没有太高的期待,因此,考察重心在自我成长的潜力。

所以,你一定要思考清楚自己最独特的的能力是什么,并在面试时突出自学能力。

尚未毕业的在校生,不要等到临近毕业才开始迷茫,一定要多找实习机会,探索各种途径接触你心仪企业的设计师,与他们直接交流。

至于如何从众多实习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一个极端但有效的方法是:

在线上平台比如微博、知乎,与优秀的设计大咖交流。在线下挤破脑袋去参与各种业界大咖的交流活动。

争取一切机会,当面把自己的简历和作品集交到大咖手上,让他们给你一到两分钟时间,快速展示你的作品和能力。交流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快的展示你的设计思路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的实习生觉得,进入大厂,就万事大吉,就可以为自己的简历抹上浓厚的一笔。

其实不然,虽然实习积累作品和经验很重要,但真正学以致用的能力才是你自己的。如果你的能力不足,有经验的面试官通过两三句话,就能考察出作品集中展示的经验是不是你真正的实力。

所以,当你进入公司,要抓住机会,主动接触各种项目、工作,找到自己擅长和薄弱的地方,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升。

2015 年,我在知乎回答过一个问题:“设计能做一辈子吗?”,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名头不重要,不断提升综合专业能力和开阔的眼界,才能以不变胜万变。

是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但持续迭代、稳步成长的你,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法。

本期【蓝湖大咖访谈】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期再见!

同学们有什么想和大咖请教的呢?欢迎留言,湖湖会定期翻牌子的哦~新年快乐!


用蓝湖,不加班

蓝湖网址:LanhuApp.com

蓝湖,高效的产品设计协作平台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更新:2021-01-07

收藏

1人已收藏

蓝湖产品设计协作

LanhuApp.com 支持自动标注的产品设计协作平台

  • 155

    作品

  • 1986

    粉丝

  • 3

    关注

  • 玩转蓝湖:巧用画布页,设计进度轻松掌控
  • 蓝湖入驻钉钉开放平台 ,产研协同迈入“一站式协作”时代
  • 【蓝湖大咖访谈】新东方 | OK 视觉总监马晓伟:如何用创新
  • 蓝湖荣获 2021 年脉脉成长型科技雇主奖
相关标签

    猜你喜欢

      2021-01-07 原创文章 人物访谈 举报 816 1 2 0

      【蓝湖大咖访谈】微软中国首席设计经理张雷中:升职加薪必看!

      0.0°

      你确定要举报【蓝湖大咖访谈】微软中国首席设计经理张雷中:升职加薪必看!

      如果查出恶意举报,十天内禁止提交任何举报申请。

      0/200

      上传证据: 超过10M的附件请使用网盘地址

      点击上传附件

      对谁可见:

      全部设计师
      • 全部设计师
      • 推荐设计师和认证设计师

      您确认要推荐?

      该作品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7日

      评分

      完整度

      启发性

      勤奋性

      排版布局

      推荐心得

      建议20-200字以内

      0/200

      2
      1
      0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登录

      手机号

      发送验证码 120s 验证码错误

      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