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很多小伙伴想成为体验设计师或者交互设计师,那么你搞清楚了设计思维框架吗?记录产品设计思维框架,分享设计团队的设计策略,便是本文的目的。
上一篇《交互设计小白入门指南》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消化呢?入门了就要再升级,这篇是小白入门指南的进阶篇,很精彩一定要看~
这篇文章,就是来告诉你,用户体验设计师到底需要如何养成??需要往什么方向好好努力??需要具备怎样的思维框架??
本文的观点是参考于《硅谷设计之道:探寻硅谷科技公司体验设计策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此书。
这篇文章还是老规矩:五分钟就可以读完。(读不完不要打我嘻嘻~)
1 从日常和企业来谈用户体验设计
在上篇《交互设计小白的入门指南》文章中,我们强调了用户体验设计的6大基本原则:有用性、可见性、易感知、易用性、容错性和一致性。
现在要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谈 用户体验设计,分为:日常用户体验设计、企业用户体验设计
在消费级产品里,用户是以个人为单位。
用户从自身角度出发去衡量这个产品是否能提供个性化需求,可用性是否好,界面交互是否吸引人。
而对于企业软件服务,由于需求往往根植于组织需求,且要与不同的人互动,用户所关注的层面会更多元。
日常的用户体验设计:(针对个人)
应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习惯、理念和态度的产品和服务供用户使用。
“产品和服务”是用户体验设计的输出。产品和服务被设计出来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用户的需求也时刻影响着产品和服务的设计。
因此日常用户体验设计产品要具备一下几点:
1 设计是有预设好的“目的”的。
2 设计是可以被实现的。
3 设计可以改善人的体验。
4 设计是被创造出来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
企业里的用户体验:(针对企业团队)
在企业里的用户体验设计应当注意:
有效性(availability):保证服务在约定好的范围内总是有效的
规模的可扩展性(scalability):随着企业的发展,它的员工数量就会增加。
可靠性(reliability):硬件、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存储系统等可以可靠地协作,提供上述SLA
·安全性(security):信息时代,企业信息就是这个企业的生命。
可交换性(interoperability):企业服务产品需要跟不同的企业产品框架整合。
可维护和可扩展性(maintainability and extensibility):企业系统可以在不影响系统里其他组件的情况下增加、减少或者修改一个组件的功能
无障碍(accessibility)
好用和美观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没有“有效性”或者“可扩展性”重要(critical)。而这个重要优先级,会影响在设计企业产品时的决策。
2 什么是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拆解成以下几个角色(很多小伙伴是不是都搞不清楚这个概念?)
用户研究(user research)。用户研究关心用户的需求和痛点,把用户反馈梳理成可执行的信息传递到设计和产品团队。人们心口不一和存在偏见(bias)都是心理学论证过的现象。所以用户的反馈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或者可执行的,深入挖掘用户心理诉求往往需要用户研究员接受专业的训练。
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interaction design/UX design)。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常常被交替使用,设计师主要负责理解用户的行为和心理模型,设计合理的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和设计样式(design pattern)。设计师往往可以提出多重解决方案,在早期通过评估来管理风险。设计师关心的也是用户端到端(end-to-end)的完整体验。
视觉设计(graphic design/visual design)。视觉设计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所有不是设计师的人认为设计师做的工作——用像素级的细致做出好看好用的产品。你今天所用的每一款App的外观形式都是由视觉设计师完成的。但是视觉设计远远不止好看,而是需要拟定视觉风格和视觉样式,从而奠定产品的视觉基因。视觉设计还需要考虑可用性和无障碍性。
在项目变得庞大以后,设计的一致性往往成为挑战,视觉设计需要站在系统的角度创建设计系统,让视觉设计变得模块化以便于管理。最后,视觉设计还需要为开发做交付,达到像素级的精准。
·动效设计(motion design/animation design)。当你看到一款App有非常惊艳的动画效果或者衔接时,这都是动效设计的功劳。但是如同视觉设计一样,动效设计的产出是最终精致的动效(motion graphic),但是动效设计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动效来表达静态视觉设计无法准确传达的反馈、注意力导向、期待设定、状态表达等。好的动效与视觉设计是互补而成系统的。好的动效还会定义一个产品的性格特点,赋予产品生命力。
·原型工程(UX engineering/prototyper)。做原型的最大特点是高保真但是成本相对较低。无论是早期的策略制定还是设计评审和用户测试,原型工程都能绕过复杂的后台和数据连接用设计师的产出打造快速原型。在硅谷的设计团队,对于移动设备设计,很多设计师都在使用Principle和Flinto这两款无需编程就可创建、可交互原型的软件。。
·设计写作/内容策略(UX writing/content strategy)。设计写作是指为产品设计涉及语言的地方做写作。《哈佛商业评论》有一篇文章提出:“你的公司的好坏由你的文字所决定”。谷歌的内容策略和用户体验总监Maggie Stanphill在2017年的Google I/O演讲中提到谷歌的设计协作有三点原则:清晰、简练、有用。在没有专门的设计作家操刀的时候,设计写作是由产品经理与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师共同完成的。
·数据研究(data analysis)。数据研究会从海量的数据里筛选出有用的数据,组织有效的定量用户实验。这些实验往往是在已经上线的产品记录(log)里进行挖掘。在一些非常重视数据驱动设计的公司里,数据研究结果通常被当作评选设计方案的最终标杆。把千百万用户的数据整理成可以采取行动的信息,是数据研究的艺术。
商业策略(business strategy)。商业策略关心为什么要选择现在的这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如何能够帮助组织实现阶段性目标以及长远目标。商业策略由于其本质的抽象性,很多时候需要反复提醒和维护。如果商业策略有改变,很多设计工作便需要从头再来。
设计项目制作人(UX production/program management)。如果设计团队日渐庞大,设计师要做的必要的沟通工作也会越来越多。敏捷开发(scrum)需要了解设计团队现在的工作状态和工作量,了解公司设计部门之间的合作和评审的时间表安排,了解公司战略并且让设计部门融入到更高的决策层。
产品设计是以上角色的总和。从理想的角度来说,如果有一个产品设计师能肩负起以上所有职责(这种人被称为独角兽),那么她可以从这九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考量和设计一款产品,极大地减少沟通成本。(咩咩说: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成为独角兽~)
产品设计师帮助你发现、深入理解、验证一个问题,然后设计、打磨、测试并且最终上线一个解决方案。
3 什么是创意流程?
“设计师不是靠想就能想出方案来的。设计师是不断地通过建造、测试、迭代闯出一条路来的”。
阶段一:探索
探索是一个打开思路的发散过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 问题,提出问题)
一个好的探索环节,会让设计团队把思路打开,对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全局观,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行为、动机都有一个必要的理解,对工作流有一个清晰的梳理。毕竟,没有什么比确定自己找对问题的要害更关键。
阶段二:定义
定义使创意流程中的问题变得更清晰,让团队聚焦在正确的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里。如果说探索是一个发散和打开的过程,那么定义则是一个收拢的过程:在团队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定认识了以后,回归到问题的出发点,寻找关键的见解(insight),提出关键的问题,最后形成观点(point of view)。
定义的下一个步骤是提问。这个过程往往会让我们发现新的设计机会,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产品和设计能够带来的价值。思维空间被扩大会给我们更多的设计机会和看待问题不同的角度。
在提问以后,定义在创意流程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形成观点。这个观点清晰地阐述了问题的来龙去脉,也要明确而特定地指出要解决的挑战是什么。好的观点可以把团队发散的思路聚拢,对后面如何衡量项目成功有启示作用。
阶段三:发展
这个阶段如图所示又是一个“打开思路”的阶段。前面我们已经把问题聚焦到一个清晰定义好的范围内,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样一个问题,我们可能会有缤纷各异的思路去解决。
这里的“构思”(develop),是一个关键的概念。这个阶段的发展是一个快速试错寻找道路的过程。在硅谷的公司人们常常说“失败趁早,失败要快”(failearly,fail fast)
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师此时进入的设计产出模式,是以“试错”和快速迭代为目的的。此刻的关键词是“低成本”与“快速”。
阶段四:交付
“折腾”了这么久,终于可以“真正”开始设计方案了。
因为有了清晰的问题陈述和方案思路,设计团队也就能够有的放矢。相信大部分的设计师都有自己钟情的设计工具和交付工具。但是在交付的过程中,核心的思路依旧是快速迭代。
关于这个创意流程,有几个关键点是相通的:设计心态、设计信心、创意激情。
4 核心策略一:了解设计问题的本质
在一个设计项目里,“不同的侧面”划分为三个方面——人、科技和商业。而这三者有机、均衡地重合在一起,会得到一个体验的创新。
人
可能是这三个圈里最不直观、最不好理解的。对人的很多研究是定性而非定量的。在没有太多思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需求、行为和工具上总是个好的开始。
人的需求、行为和工具是不断变化的,虽然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你可以看到人的需求和期望一直在变化。消费级产品总是在不同侧面塑造企业级产品的需求和期望。
科技
从赋能的角度来说,科技决定了什么是可以实现的,什么是不能实现的。
·从整合的角度,设计师对于算法和逻辑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从量化衡量的角度来说,如何定义、衡量从而改善科技所带来的体验,是设计所关心的话题。
商业
根本归于两个问题:·你能否可持续、可量化地获得新的客户?
你能否从这些客户身上获得远远高于猎获他们花费的收入?(一个客户的终身价值叫Lifetime Value of a Customer,简称LTV。
商业的话题复杂多变,但是在了解设计问题的本质阶段,设计师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市场是否存在?市场有多大?
·竞争者是谁?他们的优势是什么?·
我们的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是什么?
·产品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还有什么别的商业模式吗?利弊如何?·
我们产品的财务如何运作?产品如何生存?如何带来利润?
·市场策略是什么?产品会如何被推向市场?
5 核心策略二:探索设计潜能
这个“探索设计潜能”的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如何发散,穷尽可能;如何收拢,择优前行。
数量至上,我们会暂时停止对完美的追求,对成本的控制,对可行性的依赖。因为短期的目标是数量,不会有人(可能是我们的潜意识)苛责我们要把任何一个提案做得完美。
·穷尽可能,会鼓励我们去思考解决方案的空间的边界在哪,关键变量是什么,然后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驾驭设计决策,制定设计原则
优秀的设计师对自己的每一个设计决策都能清晰地阐述其背后的思路。
看英国政府的数字服务部门在2012年发布的数字服务设计原则:
·从用户的需求出发·
少些
·用数据设计
·用实际付出换得简洁
·迭代,再迭代·
为所有人做设计
好的设计原则不好撰写。好的设计原则应该有以下这几个特质:
·简洁;
·对设计决策能起指引作用;
·对实际的商业和现实世界的问题能产生影响;
·能反映品牌。
Facebook的设计VP Julie Zhuo也谈到过,好的设计原则能够:
·帮助人们解决关于具体设计的实际问题;
·能应用到一个品牌下面所有的设计决策上,包括我们现在已经想到的全部问题,以及还没有想到的未来会冒出来的问题;
·能解释清楚为什么,让非设计师也能理解这些设计原则背后的道理;
·包含一个清晰的观点和优先级排序逻辑,可以让人们赞同或者否认;
·配合一个具体清楚的例子来示意这个设计原则为什么成立。
我们可以再来看看苹果iOS HIG的设计原则:
美学完整性(aesthetic integrity)
·直接操作(direct manipulation)
·运用比喻(metaphors)
·一致(consistency)
·反馈(feedback)
·让用户控制(user control)
谷歌的Material Design的设计原则:
·用材料作为比喻(material is the metaphor)
·大胆、视觉化、充满意向性(bold,graphic,intentional)
·用动效提供意义(motion provides meaning)谷歌的很多设计(Gmail、文档、卡片)都隐喻于纸张,所以用“材料”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自然能够加速用户对设计的理解。
熟读谷歌MaterialDesign的读者可能都知道,Material Design对动效有很深入的探索和规定,让动效为产品的可用性真正起到作用。
在企业服务中,Salesforce的设计原则,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也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原则:
清晰(clarity)·效率(efficiency)·一致(consistency)·美观(beauty)
6 核心策略三:精益的设计
一个伟大的设计充满了意向性。 精益的设计充满了意向性。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将这个意向性所涵盖的方方面面梳理清楚,或者是驱动项目利益相关者来梳理清楚。
·意向性:设计的意向性可以非常深,每个产品所运用的思维框架也各不相同,但是这些例子可以抛砖引玉,帮助读者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
·反馈:基于有意向性的设计里的设计反馈是精益设计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这个章节里我们将一起来探讨硅谷的设计师们如何从个人、团队和公司层面来建造一个有效设计反馈、打磨设计项目的方法。
·系统思维:一个好的设计可以有很多思维系统:交互体验、视觉风格、内容策略、声音反馈、用户信任等。全面地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来考虑设计是设计产生真正影响力的根本。系统思维就像一个社会的法律,从这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整个设计做出规划,让设计可以自行“运作”(opera-tionalize)起来,继续巩固现有的系统或者对系统做出修改。
精益的设计离不开好的动效设计,来讲讲什么是好的动效设计
动效设计
除了“好看”之外,还有重大的可用性意义。从抽象层面上来说,可以从这四个角度来看待动效设计对可用性的帮助:
期望(expectation)。让用户知道元素是什么,它所应该被期待的行为有哪些,不应该被期待的行为又有哪些。如果你手边有安卓手机,当有电话打进来时,留意观察绿色接听按钮的动效,分析一下这个动效传达了哪些期望。
连续性(continuity)。同一个屏幕内动作的关联性和形成整个用户体验的各个屏幕之间的连续性。
故事(narrative)。你的动效设计如果有声音,它想要向用户讲述一个什么故事?这些故事应该是由一连串时间和空间上的动作组成的。
关系(relationship)。当屏幕上的元素动起来时,用户可以更容易地从它们的时间、空间、信息层级的角度来理解界面并做出相应的决定。前面格式塔理论里面所提及的“相似性”“闭合性”“连续性”等都适用于动效设计。
谷歌的Material Design就提供了一些动效有意义的实际用途。
7 核心策略四:可持续交付与设计影响力
计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究竟如何为自己的设计提炼出设计系统?
第一步 给设计元素列一个审计清单
·样式(pattern)颜色 图标 间距
·字体样式:我们需要把设计图中所有的字体样式(大小、重量、颜色、样式、行间距)都提炼出来
第二步 给设计系统制订计划
第三步 创建设计系统
跨平台考虑 跨语言考虑 独家字体的运用
创建颜色版 图标系统 间距系统 其他设计特征
第四步 发布与交付
·直接采纳率:比如在设计系统发布的12个月里核心产品对这个设计系统的采纳率;
·产品的影响:对无障碍(accessibility)的提高、对产品开发节省的周期、采纳设计系统前后产品的用研评价等;
·设计团队文化建设:设计系统团队参加的设计评审数量,设计系统网站的访问量、反馈量等数字,都可以反映设计系统是否融入到了公司的设计流程里去了。
体验指标
所要做的,首先是梳理清楚产品要解决用户的什么需求,进而寻找合适的信号去理解产品满足这些需求的表现。
当这些工作做好了以后,就可以开始思考动作与输出的对应关系(correlation)与因果关系(causality),进而思考我们想要优化哪些指标(比如提高用户粘合度、提高阅读时间、提升付费用户转化率等),需要优化哪些动作。
8 小结
如果说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设计理念则是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很多种解法,但是每一种解法的背后都有不同的理念在驱动着它。有的时候你的设计方案完美地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它对人们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却常常被忽视。
让产品好用并不是我们设计师存在的意义,因为好用的产品不一定能改善世界,它甚至能破坏世界的秩序。让设计能够改善世界才是设计的意义。
谢谢你能看到这里~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