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成为UI中国推荐设计师 (详情)
//百度统计 20220402 uicn

您的意见是我们 UI 中国进步的动力!
点击立即反馈按钮,发表您的意见!
立即反馈
QQ群反馈
您也可以加入UI中国官方反馈群进行反馈!
群号:302892100
备注:反馈问题后@管理员能让我们及时了解您的意见

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0/20
0/200

设计大赛

  • 设计大赛
  • 发布广告
  • 发布招聘
  • 其它需求

提交完成
感谢您对UI中国的支持和信赖!
【蓝湖大咖访谈】广联达 UED 总监印隽:设计师的个人成长与
0.0°
2020-04-22 原创文章 人物访谈 举报 1914 3 4 0


人的成长,在于战胜自己不成熟的过去。


——迪亚波罗《JOJO的奇妙冒险》



成长,贯穿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初学者常常会问:自己该学什么,该怎么修改作品集,该怎么找工作;再或者,走上设计管理岗的小伙伴常问的:目标该怎么做,绩效该怎么做,项目该怎么带等。归根结底,说的都是两个字 —— 成长。


时隔两年,蓝湖又采访了印叔。这两年间印叔经常被问到的关于“设计师成长”的问题,对此,在本次访谈中,印叔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干货,希望能给成长中的你我他带来启发。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团队和企业背景,或许你并没听说过 GLODON 广联达,约 7000 人规模,500 亿市值,设计师 100 多人。在垂直领域深耕的产业科技类企业,的确很难在消费市场上被知晓,但几乎中国每一栋大型建筑建造过程中,都有我们产品的影子。


这两年间通过那篇访谈来找我继续交流的小伙伴不少,再加上这几年持续在一些峰会和沙龙场合露脸,经常也会被问到一些问题,借这次新的访谈机会,说一些个人的观点。



Session 01 选择 


设计师在职场成长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选择。选择考不考研,选择哪个 Offer,选择转不转岗,选择跳不跳槽,诸如此类。有人说,选择比努力重要,但实际上,如果你不努力,你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阿里 2020 届校招标准


 广联达 2020 届设计校招入围候选


如果你是本科在读生,如果你的目标是头部团队,如果你还在选择是否考研,看了这两张图,相信你不会再纠结。


招聘市场的格局变化太快,头部团队对设计人才的要求每年都在提高。技法和表现是基础考核,商业思维、技术思维、业务属性、跨界属性、全链路意识等,逐步成为评估设计师能力的核心准绳。


广联达 2019~2020 届设计校招笔试题



我每年都会出新的校招题,并公布上一年的作为话题。我厂的设计校招薪酬是 16K 起,在行内应该还算不错。但这套题的难度,想必大家仔细看过后,应该会觉得非常“硬核”。


之所以有这样的难度设定,还是因为“选择”。选择是双向的,站在企业角度,每年投递简历人数约 500+,但最后只招 5~10 人,近百分之一的概率,作为用人团队,该如何选人呢?


从题型设定上也能看出,我们更关心设计师对当下环境和趋势的判断、方法论的扎实程度、设计思维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等层面。


说笑一下,看了我这篇内容,有人会好好剖析某个知识点开始学习,有人会来加我微信交流,有人会觉得这公司没听说过一定是个小公司嗤之以鼻,有人会百度搜一下官网然后觉得太丑,认为这个团队能力不行嘲笑一顿,这都是“选择”。


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决定了一个设计师能走多远。大家可以看下 IBM、SAP、GE 这类企业官网的“设计感”强不强,很多事不能只看表面,且一般这类企业产品技术体系的 UX 团队,和市场营销体系的设计团队也没有直接关系。


拉勾 2019 职场数据报告


社招市场也是同样情况,拉勾这份 2019 年的报告,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UI 设计、视觉设计师从去年开始似乎求职环境不好,脉脉等平台一片哀嚎遍野。当市场供需不平衡,供方严重溢出的时候,需方就具备更大的议价权。


那么,设计师到底该如何“成长”来应对市场格局的变化呢? 



Session 02 赛道 


2019 年曾流行过一个段子:2019 年可能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很悲观的观点,但现在来看,却很现实。


摘自腾讯研究院《构建智能+时代数字生态新图景》


某些事对经济的影响,比预想的大得多,比如去杠杆政策,比如中美贸易摩擦,整体 GDP 增速放缓等。而 2020 年初的一场疫情,又给全球经济一记重锤。


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是持续和必然的, 2019 年的 ZF 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目标之一是:


“新旧动能转换,包括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互联网构建新型的、产业级的数字生态,打通各产业间、内外部连接,以新兴产业的技术提高传统产业效率、以传统产业的市场带动新兴产业规模”。


在 2020 年 3 月中央的一次会议后,“新基建”这个词也进入了大众视野。


新基建七大领域


2019 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元年,


2020 年,是新基建的元年,


但是,对于设计师个体的影响是什么呢?设计师该做什么储备呢?


看清大环境的变化、看清市场格局的变化,可以帮助设计师选择正确的企业和团队。


比如前几年,因为 P2P 借贷和区块链空气币的火爆,一些设计师冲着高薪而选择了这类企业,但结果呢?泡沫褪去后,自己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对自己职业经历是否有良性的累积,经历过的都心知肚明。


跑错赛道,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更可能是未来。


IOT、AI、5G 都是产业互联网和新基建的核心组成部分。很多设计师对互联网的理解,只是消费互联网,所以在选择赛道的时候,视野有限。


但如果把视野放大到工业和产业互联网,包括能源、建筑、安防、医疗、航空机电等垂直领域,都有不少实力雄厚的科技企业值得选择。而这些企业,恰恰才是国家发展规划的主轴。


当然,腾讯在 TO B 上的转型,阿里在工业互联网上的投入,字节的 ES 产品线,也都明示了头部互联网企业在这个方向上的决心。


设计的边界,在这些领域被进一步放大。UI 和交互设计师的重点不再仅仅是面向屏幕输出的交付,语音交互、手势交互、人机对话、设备与设备的交互,逐步成为新领域下设计师可以介入的新空间。


 阿里 UCAN 2019 峰会上的观点 


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也属于一种 UI(Voice User Interface),一名只做过 APP 界面的设计师,来到这样的项目,能做什么呢?


他是否理解全双工交互、非线性对话、上下文关联、语义语境识别、多通会话记忆、主动对话引擎等关键要素呢?


大家也可能买过不少小米、美的、海尔等品牌的智能家电产品,你是否想过,这些产品的 APP 端还是设计的核心么?


厨房、客厅、餐厅的场景体验,如何与智能家电结合?如何让这个场景更符合情感化的前提?设备与设备之前的交互又如何设计?一台支持 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 Mapping)的扫地机器人,为什么更高效?设计师又如何介入这个层面的 HCI 设计?


再把场景进一步放大,比如在我们厂的业务里,如何更有效的监控并优化一栋建筑的能耗管理、人流管理、停车库管理、暖通和给排水的流量管理?如何高效的做建筑设计和空间设计?如何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更安全更高效的管理施工进度、工地上每一个工人的实时位置和作业信息?边缘计算设备如何与收集数据的 Sensor 对接?ZigBee 和 LoRa 等协议分别适合设备在哪种通讯场景下使用?


这都是新领域下对设计师提出的新要求,跨界整合,才能带来创新的可能。


广联达 BIM 建筑运维系统 


当然,要重点强调的是,上文谈的这些都是设计师的增值和扩大边界的部分,设计师的核心和本份还是做好基础交付。如果本份没做好,就不要急着谈增值的价值。


我常被问到,大型工具端产品线的 UI 设计师有些什么特殊的工作?对此,我常说的段子是,一条产品线的功能图标就有 3500 个,来撸一套试试?


 广联达算量产品线的一部分功能图标


这是我们封装在蓝湖上的一部分图标,从图标的命名可以看出,业务属性极重。对于设计师来说,正确释义和简约美观都同样重要,3000 多个图标,需要踏踏实实才能做的下去。



Session 03 趋势 


选对企业,选对团队,看清市场,看清赛道后,就是趋势了。趋势会让你决定去学什么,同样考验设计师的判断力,这个趋势是昙花一现?还是可持续发力的?


摘自 Dribbble,新拟态 UI 的提出者 Alexander Plyuto


2019 年,新拟态风格(Neumorphism UI)在 Dribbble 上异常火爆,很多公众号都把它写进了设计趋势。步入 2020 年后,对于新拟态风格 UI,逐渐在不少平台看到质疑的声音,包括不实用、难以落地、辨识度差、可用性低等。


两种不同的声音,我更偏向于后者。美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落地。设计师在判断一个趋势的时候要注重思考方式。


设计趋势很多,设计师该怎么判断和消化学习呢?


举个例子,随着大数据和可视化的火爆,在各类设计平台分享数据大屏的设计师越来越多,似乎成了 B 端设计师的新趋势之一。但是,看到的大部分作品,有点乡土科幻气息?设计出来的东西,似乎跟淘宝上能买到的模板,质量也没差太多?


在 taobao 搜索“数据大屏模板”的结果 


数据可视化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视觉只是表现层,理解业务,理解数据,合理表述才是核心。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的理解数据却是很多设计师迈不过去的门槛。


什么是数据下钻?Infographic 和 Visualization 什么区别?X 轴连续和不连续分别用什么 charts 表现?桑基图适合用在哪类数据的呈现?和弦图和力导向图的数据结构一致吗?旭日图和堆叠饼图哪个属于二维数据?Tableau、PowerBI、Datazen、Matlab 接触过几个?


能跨过这个门槛,恭喜入门。


我的团队也在做可视化的项目,在这类项目里“全链路”是我对团队的基本要求。从探索业务需求,平台的技术选型,产品的顶层设计,数据获取和结构化,到可视化的呈现方案,均由设计团队主导推动。


广联达可视化项目的一些顶层架构设计


这是我司设计师做的 UML 对象关系图和时序图。对于大部分设计师来说,可能这样的图很陌生,但这恰恰才是产品层面真正意义上的顶层设计,普通流程图和脑图在这个层面来说略显“幼稚”。


但为什么我会要求 UX 设计团队去涉及这些 PM 和架构师才需涉及的领域?


这也是我对趋势的判断,真正具备话语权的团队需要具备顶层设计能力。


广联达 BIM 停车场运维可视化系统


有三维创作能力对于视觉设计师来说是加分项。对于需要三维可视化的产品,Unreal 和 Unity3D 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顺便谈一下近期的一个火爆的趋势 —— C4D。的确,C4D 比 3DSMAX 和 MAYA 更容易上手。但是,一窝蜂式的学习并没有必要,想清楚你现阶段真正缺的是什么,什么能力能成为你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追逐趋势。


团队和项目要的还是创造者、推进者、构建者,而不是工具人。可交互可操作的 Real time 3D 会越来越重要,建议大家好好关注下 UE4 和 U3D。


还有个最近很常见的作品集趋势。商业画布、竞品分析、用户画像一顿推导,看上去过程完整,本质却是为了包装作品集而霸王硬上弓的模板式套路方法论。


推导过程猛如 hu,落地结果弱如 gou,这又是一个莫名的怪圈。


一些比较优秀的应届生作品集


方法论固然重要,但我们从来不想看到依样画葫芦式的推导过程。我们更希望在作品集里看到的是设计师自己的思维,以及有创意但又不失逻辑的方案。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 AI 建筑空间设计


可以聊的趋势还有很多,比如 Generative Design(衍生式设计)和 Computational Design(计算设计)等,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各种前沿技术对各行业的影响是指数级的,人工智能和设计之间的互相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设计师应该跳脱出自己狭义的视角重新来审视“设计趋势”,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Session 04 坚持 


各平台总能看到一些诸如 35 岁以后还能不能继续做设计的话题,作为一名已经从业 15 年的中年设计师(掀桌),我想说的是,职业道路上,如果你没有坚持,不管选择什么路线,都不靠谱。


经常能看到一些设计师吐槽要学的东西多,觉得累,但实际一看,学的这些都是狭义上设计师应有的边界之内的东西,谈何累呢?如果能仔细看完本文,还会觉得自己已经学了很多么?


选择了这个行业,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有起码的觉悟,这本就是一个需要持续学习并坚持的环境,坚持不下去,结果就是淘汰。


也有不少设计师总想着转产品转运营,真的想清楚了吗?如果只是因为抱有”上游岗位更有话语权和更好的收入“的想法,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


任何岗位都有其专业性要求,产品和运营对业务属性和领域属性要求更高,这反而是大部分设计师最不擅长的部分。


不要假装自己在努力,结局不会陪你演戏。


我出身并不好,在上一篇访谈里也提过。2005 年开始做设计,在一个 50 多人的互联网小企业做 banner 和专题设计。但是我爱折腾,持续在公司里折腾也是一种“坚持”,之后几年里逐步在公司里推进了前端重构、Google analytics 部署等项目。


除此之外,在公司外,我也没少折腾。2008 年我参加了 UCDCHINA 上海,接下来几年里,和一群小伙伴作为组织方持续在上海组织线下设计沙龙。


从一开始每次报名了一周只有 20 人参加的小沙龙,一直做到报名启动 20 分钟就满百人的活动,整整坚持了十年。


到了 2016 年,开始作为主讲人参与各类大型峰会做分享。2018 年受邀去北大讲课,2019 年成为中传客座硕导,坚持折腾着。


知识总结和分享的过程也是一种历炼,这种坚持能持续把自己放在一种状态下,在这种状态下可以保持一种惯性,这很重要。  


 我的一些日常工作邮件截图


很多设计总喜欢说上游不理解设计,但是作为设计师,你理解业务和技术吗?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些邮件内容,我日常工作中大致就是这么个画风。


大家总说设计师是靠作品说话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没错,但换个角度来说,也不对。图做的好,就能在企业里有话语权了?人到中年后呢?拿什么在企业里建立影响力?



Session 05 管理


最后来谈一下管理,似乎通篇都并没有直接谈到组织成长的话题,但其实之前的每个观点你都能透彻的话,便有机会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但丑话说在前,这里所谓的管理,不是单纯的给团队分配任务、管管流程、做做绩效、搞搞评审。


很多设计师把“管理”二字想的过于简单。


对于大部分没有独立预算管理权的,没有数据权限的,没有能力独立孵化或推进项目的纯执行小团队来说,这个层面的管理,似乎和街边理发店的 Tony 总监和 Kevin 总监没太大的本质区别。

说几个核心概念吧,首先是资产。


硬件设备是你的部门资产,采购的正版软件、图库也是你的部门资产,但是,其他无形资产还包括哪些?用于验证设计的数据?你的源文件?你的作品?数据资产和品牌资产的形态到底应该是?知识产权呢?


广联达的一部分设计著作权和发明专利


就比如视觉设计师都会做 LOGO,但大部分视觉设计师却不知道一个 LOGO 怎么注册成商标,9 类、35 类、42 类分别代表啥?


一张 PSD 不是你团队的品牌资产,一个商标才是。除了商标之外,著作权、GUI 外观专利等,都是可以用来注册登记为你团队的知识产权。


那么,设计流程、设计原则、设计规范呢?也都需要有具体的维系规则和平台,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团队的 Design DAM(Digital Asset Management)。


之所谓铁打的营,流水的兵,存在小兵硬盘里的那些源文件可不能算是你团队的 DAM。 


广联达设计团队封装在蓝湖上的设计规范 


某 DAM 框架


设计资产的管理是个很庞大的课题,广义上,比如设计中台,比如阿里鹿班,也都是以设计能力系统化平台化为目标的。


同样,数据也是你的设计资产。


大家讲了这么多年数据驱动,但真正能拿到行为数据和业务数据的设计团队,依然少之极少。

为什么设计团队拿不到数据?影响力不够?专业不够?拿到数据后做不出有力的分析和方案?


站在上游角度,如果设计团队只是纯撸图撸原型的交付执行,相信我也不会交出数据给你。


广联达设计团队在产品中部署的统计平台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想获得更大的信任,你必须付出对应的代价。


在 TO C 消费类 APP 越来越同质化竞争的当下,界面端的设计难度其实是在下降的。


真正想在企业里获得影响力,设计必须有主动意识去介入中后端和商业层面。体验不仅仅只是暴露在前端的,商业体验和服务体验也都是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电商防刷,如果不了解羊毛党,谈何攻防?只做前端的体验设计,又能对灾备、熔断、黑白盒机制有多大的了解?猫池、接码打码、群控、扫号养号、自动化仿真、POST 伪装客户端、广域 IP 伪装等等呢?


但如果一个平台,不考虑这些层面的问题,直接被薅挂了,只做好表面的用户体验,又能如何力挽狂澜?


这些都是设计管理者需要去判断的,以为团队指路。对事物、对趋势、对行业、对方法的理解和抽象,并对齐到团队的管理措施中去,是 Leader 的核心职责。而不仅只是在本职专业上的管理。


最后,说一下人性,管理的本质之一还是在于对人性的约束和引导。怠惰、骄傲、嫉妒等,都是人性的原罪,都会暴露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在 IXDC2019 设计管理圆桌会上提出的三问 


这类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解决办法。但却是在管理生涯中,一定会遇到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了。


给个建议,有决心想走上管理岗位的设计师,可以去读一些博弈理论,猎鹿、智猪、囚徒困境、零和、纳什均衡等等,会很有帮助。



左面是我个人微信,右面是知识星球。这个星球是我和字节跳动的周陟、广美的林敏博士、前创新工场的吴卓浩等 7 位中年设计师一起建的,欢迎大家参与进一步深度讨论。



2020 开年并不顺利,希望这篇文章的内容对大家的成长有帮助,祝大家能在不确定的未来,找到确定的自己。


本期的【蓝湖大咖访谈】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印叔的真诚分享,大家是否从中获得了启发呢?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更新:2020-04-22

收藏

3人已收藏

蓝湖产品设计协作

LanhuApp.com 支持自动标注的产品设计协作平台

  • 155

    作品

  • 1986

    粉丝

  • 3

    关注

  • 玩转蓝湖:巧用画布页,设计进度轻松掌控
  • 蓝湖入驻钉钉开放平台 ,产研协同迈入“一站式协作”时代
  • 【蓝湖大咖访谈】新东方 | OK 视觉总监马晓伟:如何用创新
  • 蓝湖荣获 2021 年脉脉成长型科技雇主奖
相关标签

    猜你喜欢

      2020-04-22 原创文章 人物访谈 举报 1914 3 4 0

      【蓝湖大咖访谈】广联达 UED 总监印隽:设计师的个人成长与

      0.0°

      你确定要举报【蓝湖大咖访谈】广联达 UED 总监印隽:设计师的个人成长与

      如果查出恶意举报,十天内禁止提交任何举报申请。

      0/200

      上传证据: 超过10M的附件请使用网盘地址

      点击上传附件

      对谁可见:

      全部设计师
      • 全部设计师
      • 推荐设计师和认证设计师

      您确认要推荐?

      该作品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2日

      评分

      完整度

      启发性

      勤奋性

      排版布局

      推荐心得

      建议20-200字以内

      0/200

      4
      3
      0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登录

      手机号

      发送验证码 120s 验证码错误

      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