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ANART课程体系更注重全面的提升学员的通用能力和设计能力以及影响力模型的搭建。通过“职场化教学”锻炼通用能力(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执行力、学习能力等职业软技能)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在设计师职业生涯的伊始,设计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我们重点训练的目标。而在设计能力模型中,我们认为“设计思维”思维的培养是核心中的核心。

图为PLANART针对VXD(创意视觉)方向梳理的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对项目设计前期(Do right things)、中期(Do things right)、后期(Do things better)三个阶段,设计师需要对应具备需求分析知识与能力、视觉设计知识与能力、效果验证知识与能力。全面地锻炼学员的设计思维能力以及项目经验的积累。从左向右,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我们的思维需要有四次发散和四次收束:发散阶段,尽可能开放而不限制自己,发散过程可以带来更多的创造性想法。收束阶段,通过分析和抽象来提炼出可行的发现和想法。
主动参与到需求的初期阶段,与需求方一同探讨和创新的可能性。设计从找对问题开始,不是从物理层面,如技术方案、材料可靠性、工艺可行性、制造成本等,而是先从“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再寻找适合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组合。
“寻找人的需求”(needfinding)在斯坦福发展成单独的一门课程,可见被重视的程度。对人的需求的寻找方法,“同理心”(empathize)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扩展设计方案的多样性,答案并不唯一,但可以选择最优。到了构思(ideate)阶段,这一步包含发散与聚合思维(头脑风暴),从心理学的角度,比如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的评价标准,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新颖性是创新设计的重要思维能力。同时,创意视觉的表现形式,是需要设计在“技法层面”上需要额外学习练习的(但是近些年绝大多数视觉设计师把更多的精力全部放在技法的提升而忽略了设计思维的锻炼,导致过早遇到职业天花板)
最优的方案需要最优的实现,关注且推进技术的实现。这时需要关注技术实现方案、材料可靠性、工艺可行性、制造成本。
流程的优点是标准化、简洁明了,便于传播、学习和应用,缺点是容易套路化,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设计项目。有经验的专业设计师往往并不是严格按照这个流程和方法进行。不同的设计师或机构会有不同数量的步骤,使用时的顺序也所不同。这些步骤掌握起来很容易,但为什么不同的设计师和团队在应用同样的流程和方法解决同一个设计挑战,结果往往会大不一样?从微观层面,设计思维能力,哪些是先天的,哪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这些问题正是设计思维研究的基础问题和难点,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对设计思维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八步骤即是完整的产品设计流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梳理出了对应的关键交付物,在实践中它们往往也是项目的里程碑。列出的这些里程碑,并非需要设计师每一项都亲力亲为,这在复杂项目的实践中不现实,也并不需要。更重要的是希望设计师能够通过参与里程碑来提升“设计能力”。专业技能是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得到持续提升,在团队中拥有专业影响力。能够对产品全设计流程的参与和理解,从深度与广度上提升对产品的认知。掌握一定跨域的能力或知识,能够通过组合多样化的资源来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
“学员通过项目锻炼设计思维”

学员作品详解














设计思维模型,是我们对于设计者如何更好的介入产品体系和流程的一次总结和尝试,旨在帮助设计师建立更加优秀的思考模型、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可以帮助提升实际业务中的思辨能力、执行能力,清晰知道怎么做,如何去做;另一方面,帮助设计师在能力模型上的弱势部分快速有效的进阶,明白哪里不足该学习什么,提升什么能力和补足什么知识?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