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成为UI中国推荐设计师 (详情)
//百度统计 20220402 uicn

您的意见是我们 UI 中国进步的动力!
点击立即反馈按钮,发表您的意见!
立即反馈
QQ群反馈
您也可以加入UI中国官方反馈群进行反馈!
群号:302892100
备注:反馈问题后@管理员能让我们及时了解您的意见

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0/20
0/200

设计大赛

  • 设计大赛
  • 发布广告
  • 发布招聘
  • 其它需求

提交完成
感谢您对UI中国的支持和信赖!
喜马拉雅FM UX Coffee 设计咖第9期听后感及总结
0.0°
2018-10-17 原创文章 经验/观点 举报 1223 2 3 0

喜马拉雅 FM  UX Coffee 设计咖第 9 期

用设计给大家带去微笑和温暖(嘉宾:Airbnb 设计师王莹)


嘉宾背景

Sunny,中文名王莹,现在是 Airbnb 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坐标旧金山。我是长沙人,中学是洋气到湾区人民都知道的雅礼中学。本科在北邮读的通信工程,研究生在卡耐基梅隆读的人机交互。


通信工程是做什么的?

学的是是电信,网络之类的,就业方向是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这些方面。


为什么从通信工程转到人机交互?

一开始是在学校做了很多小项目,跟交互有些擦边,也会画一些界面之类的,相对来说对交互方面更感兴趣所以才转专业。交互能把科技,设计,人文,心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人机交互的博士专业更加重技术,硕士专业他是比较重工作本身,偏设计一些。当时国内只有清华有一个人机交互专业。


北邮与人机交互专业的渊源?

我其实也是到了大三才机缘巧合听说的这个专业。大一大二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可能傻傻的觉得这才是学英语的终极挑战吧。大三准备申请的时候,去了某个宣讲会提到人机交互 HCI,一下觉得很对胃口。我们宿舍四个人,有三个是学院宣传部的,平时就喜欢手绘啊海报啊给学校的活动做点平面和电子的宣传材料,听说了 HCI 就都很心动,最后都来了美国读 HCI,隔壁宿舍也有几个,同一届的男生也好几个。因为 HCI 是一门交叉学科,有的人看中了他的设计性艺术性,还有心理学这样的人文情结;有的人由于小学期之类的做了硬件类的交互,当时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一类的项目很火,Kinect 计算机视觉之类的也正潮,一些人参加了微软的创新杯或者机器人比赛,于是都算跟 HCI 沾边了。大概一传十的效果,我们那届很多人都申请了这个方向。我申请成功了之后毕业前在学校做了一个讲座分享经验,类似的讲座还有不少,这样跨届传播逐渐就发展开来了吧。


在CMU人机交互项目读书时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这个项目是一年的项目,可以节省一年的青春,但是代价是一年是没有休息的。

CMU 这是一个连表演系、音乐系、美术系都会编程的神校,HCI 的研究生学院不在主校园,而是从校园走出来十分钟的一个独立的小楼里。整体感觉就像一个系是一个大家庭,住在一个大房子里,每5、6个人一间工作室,有什么集体活动就聚集在大客厅。从学生的背景就可以深刻感受到交叉学科的神奇,有人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做广告和平面设计,来学习交互设计;有人是建筑师或者工业设计出身,绘图、3D、动画功底了得;也有不少像我一样的工程背景;还有纯艺术或者艺术史的背景;心理学医学背景;等等。课程的设置也很交叉,基本是技术、设计、心理和用户研究的金三角,毕业的出路也是这三个大方向。基础课涵盖各个方面,升级的选修课可以因个人追求而异。


这个项目是两年的学分压缩在一年完成的,中间只有几天的假期,确实是非常充实紧凑的一年。这一年的时间,尽情汲取设计和用户体验的知识,接触前端技术,和适应英语环境和美国文化交织在一起,加上 CMU 出了名的学霸文化,大家都睡在系里,半夜3、4点回家的情况十分常见。连美国人都招架不来的课业,对才来美国的中国人来说确实是双重的挑战,但也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中国人比较害羞,慢慢的团体让我大胆了一些,变得更加开朗。慢慢的融入这个团体。项目年龄跨度很大,有种进入小社会的感觉。从同学那不仅可以听听人家十几年的社会经验,还可以找到人生导师。毕业时真的有种长征活下来的患难之交的感觉。


这一年是我完成从程序员跳转到设计师的关键,因为来之前我还只是喜欢涂涂画画的小白,来之后我已经是赚美金的全职设计师了。也就是 22 年的艺术情结,用 1 年变现的过程。总结两点我个人比较深刻的感受吧:

1) 技术活还是靠自己

美国的教育都是这个风格,编程课不会手把手教写代码,只讲算法思路,代码回家学;设计课不会教作图工具,注重方法论和设计思想,手头功夫靠自己修炼独立的学习。训练了不怕接受新知识,学会新工具的脑力和手力。保持一开放大脑随时去学习新东西。项目里的人,不论设计主导还是技术主导,对新工具都充满了探险精神。大家经常分享比较新出的作图软件、原型工具,把设计和前端间的墙拆解的新语言,津津乐道。

这也延续到我后来的工作中,有所顾忌的人总在询问或辩论设计师需不需要编程,程序员需不需要懂设计;问这些的人肯定是有危机感,从 CMU 出来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去学,而不是要不要去学,在犹豫的过程中已经学了很多东西,这种精神很好,需要什么就去学了,学了就用了,用了就会了。T字的人才,一横越来越宽,一竖越来越长。

但有句话还是要记得:you can do anything, but you can’t do everything。你什么事都能做,但不是什么事都能一起做。最后还是归结到怎么最佳利用时间和资源,分清先后主次。


2)做什么远没有和谁做重要

不管是工作还是创业 ,找到对的人,比一个好点子更重要,小到课程项目,大到长达六个月的 capstone project(毕业项目),都离不开团队的概念。每个小团队都有着技术、设计、用户研究的金三角分配,大家一起合作产品经理的业务,有时候也有指定的角色。每个项目组成员分工是否明确,协作是否融洽,直接决定了产出的效率和质量。Capstone Project 每个组会有一个企业赞助,相当于企业是一个客户,小组是一个 design agency,可以理解为为客户提供创意咨询和方案的工作室。大家每天朝夕相处,也能感受到各个小组间的化学反应的不同:平时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如家庭般温馨的组,最后产出的创意水平和产品质量真的比平时冷冷清清在商言商的组高出很多;把项目当作一家人悉心爱护的小花栽培的小组,比把它当作你争我抢的蛋糕来分割的小组,做出的东西更受大家喜爱和折服。


我还清楚记得,当我们的项目遇阻,校方跟赞助方出现矛盾,小组内部积极性受挫时,我的书桌上出现的那张有着秀丽花体的便利贴:「Everything will be okay. 」 我们一起去采购布匹,把组里的小小办公室天花板打造成浪漫温馨的吊顶。我们自制了贴满一面墙的日历,如同一起绘制的未来。六个月每天一个纸条圈串在一起的长链条,每天一人轮流上去剪下一个圈,其他人在下面为之欢呼,一起见证时间的流逝和彼此的成长。做出的产品更有创意,更有爱。


在国内的时候,从来没觉得一句「谢谢」、「太棒了」、「我很欣赏你」、「我会想念你」,可以这么自然地说出口。直到现在这些中文我依然说不出口,但英文就可以自然表达。有人说美国人的赞赏廉价,随口说说未必真心。这点我不完全否认,但这些连小朋友都能率真表达的句子,带给接收人的正能量也是不容小觑的。美国人教会了我不掩饰地表达珍惜和欣赏, 多一些彼此扶持,少一些彼此揣测,毕竟队友比对手重要得多。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会秉持以诚相待的出发点,多给团队制造温暖和谐的气氛,多从他人角度思考以便更顺畅的沟通协作,及时地表达鼓励、赞赏或感激,学会倾听,学会信任,同时也在判断和寻找有着同样团队理念的工作伙伴,发展成珍贵的朋友。这也慢慢形成了我对 people skills 的信仰,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一起才能更强更持久的发光。


工作中团体的感受和学校团体是不是不一样的?

还是有不一样的感受的。但是很大一部分的不同还是决定于你这个人,如果你是一个容器,你接收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你自己的容器是什么样的,当学会看到更美好的一面,感受善意的时候,这样就会找到你舒适的地方。虽然有时会有一些意见不合,但是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阳光。


从 Trulia 到 Google 再到 Airbnb,你学到了什么?在这些公司工作体会有什么不同?

三年多有三家公司,两次都是被挖,被吸引过去的。

1. Trulia

进Trulia是准备了一个PPT面试,给了面试官很大的惊喜。

Trulia 做的与个性化搜索相关的东西,比如设置某些房屋特征的标签,然后在搜索结果里体现相关的房源的流程。然后发展成用户的个人主页或者说控制面板的个性化,看过的房子、收藏过的之类的,智能的推荐房源,等相关方面的探索。最后一个当年比较大的 big bet 是合作找房,比如用户可以建关注房子的收藏夹,然后加入其他用户合作找房、讨论、和跟中介的交流等。这是我第一份工作,能做到一些有足够发挥空间的项目是很幸运的,老板也给了我不少自主能力,学习进度很快。初步实践了产品设计开发的流程,和工程师和项目经理合作的方式,和设计同事互相交流提供意见,个人职业预期的规划等。

CMU的后劲除了本职工作,还做了另外两个项目。CMU的影响还挺大的。

我去 Trulia 的时候,虽然是上市公司,设计组还是比较小的,一共二十来个人,包括了 UX 设计,用户研究,市场营销和文字撰写人。比如我的老板直接就是设计总监,而且他还能给我足够的关注和成长规划。很幸运第一份工作能遇到一个好老板,特别感激他,UX 组的几个同事也特别照顾我,之后成为了延续下来的珍贵朋友。在 Truila 期间,我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新的工具,有时候也自己编个前端。算是集中发展技能的一年。


2. Google, Project Fi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 UX 的活动上遇到后来 Google 的老板,交流了一下,留了名片,被她的热情和理想感染,邀去了她自己的组。在 Google 是去的安卓,当时的一个秘密项目,现在发布了,叫 Project Fi 。是 Google 自己的虚拟移动运营商。结合了两家现有的运营商的网络,然后根据信号强弱自动切换,采用很多人性化的付费方式,比如数据费用不论使用多少都是一口价,120 多个国家的国际话费和流量和国内一样,等等。设计组除了我老板,只有两个设计师,我们的工作内容强度很大,因为要把整套产品从无做到有,包括了用户端的账户管理、账单、实时使用状态等,贯穿网页端和手机客户端;然后还要兼做一些 marketing 的设计,比如介绍服务本身的网站 fi.google.com,注册用户选择服务套餐的流程等等。可以理解为 AT&T 有的那一套东西我们自己造一遍,而且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力求操作的简单直观快捷,因为账户管理这些东西使用频率挺低的,但一旦用了就要给他们最好的体验。

希望能做让人微笑让人暖心的产品,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一些美好的东西应用到产品中,不像一般的运营网站一样冷冰冰的。


Trulia和 Google 的区别?

Trulia 团队比较少,有什么问题,走过来问一下就可以解决了,跟工程师的沟通也会有一定的阻力。 

但是 Google 比较大,像个小城市一样,之前的联系靠邮件和开会,设计新的东西的时候会跟他们联系理念是不是一样。程序员很厉害,程序员,设计,产品基本上是平等的。会给设计师更多空间去想这些细节。


Google 公司里也着实卧虎藏龙。记得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厚着脸皮约各个平时没交集的认识或不认识的设计师吃饭,仰望华丽丽的人生经历。有些人甚至活出了一本 IT 设计的教科书,可是依然云淡风轻,和蔼谦逊,特别佩服。

Google 非常鼓励同事之前多沟通。环境很开放。非常有鼓舞的作用。互相之间感情很好。Google 是一个很大的地方,让人觉得身处一个生活无忧城市,城市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小 startup。生活设施齐全,心无旁骛,可以像在一个世外桃源里专注做事。每天有丰富的健身课表,更丰富的 workshop 活动。

Google 的这段经历让我对设计有了更多的全局观,因为这是一个服务设计,不单单是一个应用。让我认识到许多超出界面本身的情节,线下的体验,客服的重要,拓展了思想的疆土。学习了与更广的部门合作,比如市场部门,法律部门,主导设计语言的 Material Design 等等。体会了服务设计是功能型的设计,简单实用比新奇逗趣更有价值。也实实在在体验了把一个系统从 0 到 1 的设计和实现流程。跟之前 Trulia 那样在现有系统上加功能,哪怕是一个涉猎很广的功能,有鲜明的区别。


3. Airbnb

我一直很垂涎于 Airbnb 的设计文化,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公司。走进去就会觉得是一个世界家具陈列馆。从传达的「belong anywhere」的归属感,对人性的期许,nice 到叫人融化的员工,精心设计的集成世界各地房源的办公室装潢,无处不在的令人惊喜的小细节,随便走几步就感觉走到另一个城市,非常吸引人。每个东西都很讲究。到对产品对设计的执着,深深吸引了我。


办公环境给工作的影响?

会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探索,可以让心情很开朗,这是物理环境。另一方面是人,整个环境都是很开心温馨,他们会真心在意关心你。不认识也会相互打招呼,很温柔。

他们的公司文化就是鼓励大家互相信任,去建立人文情怀的平台,要求员工也会有这样的信信仰。


创始人的不同和文化的不同会有什么影响吗?

主要还是要看项目组,在 airbnb 对设计会比较尊重,设计能说上话,还有很多使命感。有一定的话语权,不会很容易妥协。

尽量把事情想明白一点,让观点会有充分的问句,而不只是情绪化的坚持。如果当时真的有很多反对意见,要把这些记住回头再思考,是慢慢拉据战的过程。


Airbnb 的设计组比 Trulia 大,比 Google 小太多了。整个 Airbnb 设计部比 Google 的安卓部门都要小很多。所以还能保持每周全体设计人员的例会,互相之间比较熟络,对彼此做的项目有一定了解。Airbnb 是一个很会玩的环境,大概由于创始人工业设计出身的关系,公司的布置像一个建筑设计事务所,但走的不是高冷路线,是多元化的文艺路线。我可以说当时有一部分原因是被美轮美奂的各国风情的会议室吸引过来的吗?平时设计师们也有机会去艺术部做手工,印海报,摆弄小皮具,做纸模,等等;也可以跟室内设计的团队一起,参与公司的布置,比如有个 hackathon 项目是自发画壁画,造雕塑,公司都很鼓励。更有实力手艺人,一个工程师,把平凡的会议室空间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拉面屋、小酒吧,创意无限。这是一个让人随时随地迸发灵感的地方。


我来到 Airbnb,最先加入的组叫 People & Culture,专做员工体验的相关产品。团队刚成立,我是唯一一个设计师,加上4个程序员,一个PM,构成一个十分亲切的小团体。我第一个项目是重新设计一个员工内部类似 Facebook 和 LinkedIn 结合的网站,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方便大家了解公司结构以及各个组的只能,查看项目动态,促进同事间的联系交流,同时浸染了公司特别珍爱的 Airbnb 文化。这个项目做得很开心,因为既有一个人做一整套工作社交系统的挑战与自由度,又能充分渲染公司青春活泼有爱的文化,尽情发挥新鲜有趣温暖的创意。做做界面,画画插图,摆弄摆弄动画,非常自由。团队很小很新,我也有机会为建设团队设计文化出力,有着代表设计话语权的使命感,能参与到更早期的立项规划中,做些贡献。做出点什么就直拿着在公司里打游击用户调查,随便抓几个人看反响。觉得为每天一起工作的人做产品很有成就感,最直观的感受到大家的感想和感激,做起事来充满正能量。

与此同时还有幸设计了新一版的 airbnb.design——我们设计组的专属博客。直接跟设计线上的大哥大 head of design 合作,一开始有点胆怯,熟悉之后慢慢领悟到与他的相处之道。做出来的内容平台给全公司的设计师一个发表各自的想法的空间,一下认识了许多人,被逗趣的评为 cute therapy 的代言人。之后其他的组的同事有需要做有意思的项目,会想到我,就觉得无比感动。

airbnb.design 沿袭了很多公司理念,比如他认为文章内容的本身比形式更重样,你这个框架怎么更好的体现照片,更好的体现文字 ,怎么阅读比较舒适,而不是说要很多装饰性的代表。

为什么Airbnb的设计师的职称都叫「Experience Designer」?

这个名称没有听到过官方的解释。我自己的理解是淡化用户的局限性吧。Airbnb 做的是一个民宿的平台,也是种服务设计,线下的体验和线上的体验同样重要,有时候甚至更重要,整个周期延展得很长。用户听起来是一个特指的群体,使用某种产品的人群。而我们这个基于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平台,代表了人性本善的信仰,更注重「人」本身。人也包括了房东、房客、第三方合作伙伴、客服、Airbnb 员工、未来认可并实践民宿体验的人们。Experience Designer 对我而言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体验是广义的,而不是手机里或者电脑里的东西。要看大一些看远一些吧。


设计是在各种框框里找最优解的过程

其实框框的原型,是不论画 UI 草稿或线框图,第一步总是画一个框,来代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手表屏幕等设备的界面。这个框很直观地决定了里面内容的布局、大小、比例、眼睛关注的方位之类的东西。后来工作多了,就发现这个框的定义变广了,不仅仅是画图的边界,更像是思想的边界。以某种抽象的形式无处不在。比如要定义做一件事情的初衷 —— 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这个问题的受众是谁;谁来完成这个任务,多少人,职能是什么,每个人有多少时间,换算出来一共需要多长时间;问题的解决办法是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用什么样的策略一步步实现计划,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需求和要求就构成了很多很多抽象的框框。


举个例子吧,比如我让你画一个女孩。艺术家也许会根据个人经历,当时的心情,对女孩的第一记忆画出一幅独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而设计师会问很多问题,比如说:这个女孩多大,长头发短头发,哪国人,穿着什么衣服,戴不戴帽子,站着坐着还是躺着,面朝哪个方向,特写还是全身,她是什么星座,什么性格,什么气场,她喜欢什么,活泼好动还是温柔娴静,画里是白天还是晚上,是哪个季节,是哪个年代,她周围有没有其他的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互动,背景里有什么……


如果一个设计师一开始没有问的特别清楚,你有可能根据你自己的个人理解去做很多工作,然后发现你要解决的问题跟其他人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不是沟通的障碍,有些时候可能是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要什么。


在比较早期的会议里,要鼓励大家去想明白,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说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然后规定我们完成的共同目标也是一致的,会防止走很多无用功。


需要更多的沟通磨合,刨根问底地找到矛盾的源头,这个过程可能会很反复,让人迷茫。再就是我们体验设计师代表了用户的需求和利益,同时也要理解公司的需求和利益,彼此权衡有时候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或者当不同职能之间的目标有冲突时,谁也不妥协,那决策时间会拖得很长,设计师也许需要做很多修改,特别是沟通不畅的时候,就可能做了一些无用功。另外一种坎坷是其他职能不理解设计不仅仅是手头画画图,贴满墙的便利贴,很多时候是脑力活动,比如定义这个问题,了解这个问题,然后寻找解决办法,找出所有觉得可行的,然后传播给大家,再集思广益。有的人也许会把设计认为是艺术包装,是纯粹的视觉加工,并不知道我们在背后进行的调查研究,各方面的思考,做的图也是包括了各种情形,全方位的流程,小到一个按钮的各种状态。当然也遇到过其他职能反映被设计 block 进度的事情,认为画个图只是几天的时间,产品的定义为什么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只能偷偷委屈一把,然后争取多沟通,在适当的时候让其他职能的人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来,让他们感受到设计的价值,让他们理解我们的工作方式。

也许你会觉得:设计师好啰嗦呀。其实我发现,越是有经验的设计师,问得就越广越细,有时候甚至让人琢磨,你怎么脑洞这么大。这证明他们需要想的很全面,广度和深度,一个角落都不能放过。投入工作的设计师都会化身处女座,对细节十分敏感,不断地转换思考的角度,用同理心去理解用户、客户、不同职能的工作伙伴的需求,随时要整合四面八方的信息来作出最优的判断。


老板对你的影响?

有听过一句话,可能不是很完整的一句,大概意思是先是人,才是做艺术,我的老板先是一个好人,再是一个好设计,然后才是一个好老板。老板很云淡风轻。老板会避免直接跳到结果,而去全局考虑为什么做这件事,问很多的问题,不光自己不跳入这个圈也会帮助别人不要太早跳入。会看得更高更远一层。一个好的老板应该是帮你理清这个问题是什么,而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问你为什么不是因为他自己内心有个答案,而是希望你自己有一个答案。


高级设计师,总监设计师,和初级设计师的区别?

比较明显的一个是你是从手上的活转到脑子里的活。刚开始做设计,第一方面想的是要出好多的图,要做的很漂亮。


不要一开始拿个到项目就去设计,先把思想写下来,然后理清楚再开始做,这样效率会更高,过稿的机率也会更大一些。

 比如先建一个共享的文件 ,让大家来理清我们要做的是什么,让所有人都参与感。


你觉得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关键素质?

1)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倾听

做设计也好,用户研究也好,经常提到 empathy(同理心)。说白了就是将心比心。在对用户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访谈的时候,问他们做某件事遇到的困难,有什么样的需求和愿望;看他们用我们的产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困惑。这个过程设计师或者用户研究员就是一个十万个为什么、好奇宝宝。许多人是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某样产品,不喜欢某样产品,什么样的情绪引起了什么样的行为,但也知道有的用起来不顺手,有的用起来会上瘾。设计师得从细节中找寻真相。


2)独立的辩证的思考

之前说了那么多框框,自然离不开严谨全面的决策能力啦。周边的声音那么多,怎么辩证地看问题,尊重吸收他人的意见,还要不迷失自己的独立思考,关键时刻如何论点清晰地站稳我方观点,必要的时候也能从容地退让,是一件可以修炼一辈子的事情吧。


3)创造力想象力

这就不用多说啦。在条件限制下发挥想象和创新的极致,做出不落俗套的新颖有趣有意义的设计,适当融入个人风格。依葫芦画瓢的设计师好找,思维独特还有执行力的就很珍贵了。


4)平和的心态

玻璃心干不了设计师,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大家对设计稿的质疑。要做好永远没有终稿,只我的习惯是每轮开工就建一个新的日期文件夹,每一版本都留下记录,像一个日志,保留着演变历程。另一个预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it行业发展太快了,需求变化也难以预测,竞争对手也难以预测,认识到设计是一个可以永无止境的过程,就不会懊恼做了丢了几十版是浪费时间了。


5)倔强的细节控

与上一条相反,对不同文化不同意见可以海纳百川,而对自己工作细节的执拗,让处女座都颤抖吧!没对齐的,不在 grid 的,拥挤的,多余的,没意义的,色差的,纯装饰性的,没原则的,太任性的,一刻不能忍。我空了个 48px,就是 48px,不要四舍五入到 50px。别说 2px 看不出来。你能接受体检时给你量矮两公分,称重两斤吗,不可以吧。除了实现上的细节控,也不能放过设计上的小细节,都是细节上打磨出来的。


5)沟通合作沟通合作沟通合作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设计是群体活动,特别是在一个功能齐全的科技公司。如果习惯单刷,个人英雄主义太强,能力再高也没法有效的传达出去。


说说你的一百天项目吧?是每天临摹设计一款裙子,画得特别好,很有艺术气息。为什么想到要做这样一个一百天项目呢?你觉得它给你带来什么?

惭愧的是坚持到二十多天的时候还是断了,由于出国出了个差,弄签证什么的把画画挤掉了。回来以后赶上搬家,之后又十分缓慢的进行着。这个教训就是: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咬牙坚持下去,真的断了就很难捡回来。

当时因为之前做一个画一百道甜点的项目,然后也是七七八八的事情给断了,然后一直拖延着没有捡回来。做一百天项目的原因有,想挑战一下自己专注的能力。我是一个兴趣爱好很多的好奇宝宝,每天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本来想利用强制性的一百天,让自己专注做某一件事情,哪怕每天只注入一点点时间。第一次选甜点的时候,也刚刚接触水彩,画得慢,然后又想画得好,每天花去很多时间。当这个时间威胁到我的工作质量、健身计划、睡眠的时候,我就不得不把它降低优先级了。那个教训就是画甜点的精度要求太大了,我又不愿意随手涂鸦一个,每一幅只能越来越好,不然就没有一个统一水准的一百张图了,这种强迫症情结让我的拖延症犯了,于是没有坚持下去。这次是 Instagram 又发起了一百天项目,于是我想再试一次,选择画裙子,是因为我一直对服装设计图充满了敬仰,觉得线条的流动写意,服装层次和质感的表达,非常吸引我,于是想借此机会训练一下这方面的能力。再就是画服装免不了画人物,所以是双重的训练。

这次其实比上次有很多进步。比如一开始我就想了,画一条喜欢的裙子大概要花多少时间,试了几张,觉得可行。然后想到一百张是一个大包子,一口吃不掉。于是我规划了把一百天分成 11 个 9 张图的系列,最后一张放一个大招。然后我自己在一百天开始之前就想了很多想画的主题,放在一个 to-do list 里,比如彩色系列、白色系列、纯黑、黑白、花卉图案、红毯系列、电影里出现的美裙、迪士尼公主的美裙、中国古装剧、婚纱、2d 到3d、等等等等。想的主题超过了 11,于是我又把他们排了个序,按照由简入难,又特别想画的顺序。当计划开始之后,我发现又被自己的工作状态处女座坑了。也许最开始画一条裙子不需要太多时间,但我觉得速写加轻量级的上色比较熟练之后,我又想挑战更复杂的表现手法,学习新的画笔,比如从水彩到马克笔,从写实到抽象派。同时我又希望最终的一百幅放在一起能有统一性,所以不能直接随意拍摄记录,鉴于扫描的不便,我每次画一幅的流程就变成了,先画,然后打光,然后拍,然后p掉背景色,然后成稿。工作量一下就大了,逐渐又发展成了威胁我的其他日常的任务。于是我现在又开始重新认识这个项目,再一次取舍优先级,如果训练绘画技巧,学习新的表现手法,或者画画工具是我的首要目的,而不是最终能齐刷刷办个画集或画展,那我也要放低对每张图严谨性和统一性的要求。画画让我安心,所以才喜欢。如果变成了负担,就失去了画画本来的意义,那就是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同时我也特别佩服能完整坚持一百天项目的那些人,他们的专注和坚忍值得我长远地学习,督促我不断自修自律能力。


设计师的个人形象管理 

因为个人皮肤原因,所以养成带帽子的习惯。也不能接受衣服跟帽子不能搭,所以有一堆帽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个人形象代表。

去到 Airbnb 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很时尚的公司。然后就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在选择衣服上会跟设计上有一定的影响。

当设计后个人形象并没有刻意去管理,但是你的选择有一定程序代表你的品味和设计理念。

如果你自己不够好,穿再漂亮的衣服在身上,整体气场也是不大的。更要关注人本身,而不是外表。


你怎么理解设计和艺术?设计和艺术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我写那篇《设计是门逻辑学,然后才是美学》,就是为了给设计和艺术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解析各自的特性。特意强调了这句,「设计是实现别人的需要,艺术是自我表达的需要。」但没有艺术的设计是没有生命没有灵性的,只是纯粹的务实和机械的解决问题;没有设计的艺术是没有思想没有深度的,不能算自我表达,只能算随意涂鸦。做的是设计还是艺术,只是侧重点的不同。有点像左右脑的工作原理,一个主理性,一个主感性。


我觉得设计对我的影响是自律和规划。做事都得有个初衷,有个章法,有个对他人的责任和对自己的交代。艺术则让我突破自我,尽情的挥洒想象,鼓励自己做一些敢想不敢做的事。设计让我更理性地思考问题,充满探索性地去感悟世间种种。艺术让我重感情,重生命,勇敢地自我表达,珍惜当下。


最近我买了个 buddha board,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深灰色板子,用水在上面涂涂写写,水浸透了会看到笔画慢慢变深,像在石碑上拓出来的萧瑟的青灰色,然后随着水的蒸发,水痕会淡去,几秒钟到半分钟之后会彻底消失,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本来买这个是觉得青灰色的效果很美,然后不用换纸,不用擦洗,可以无限涂鸦写字。


看这名字,buddha board,佛性的板子。包装上写着,享受稍纵即逝的乐趣。不禁让我想到,这半分钟,何尝不是人生呢。对宇宙来说,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随机,如此的短暂,来了去了不留一点痕迹,也带不走什么。可又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绽放过。时间流逝很无情,但是时间也能治愈一切,不论写过多少东西,这块板子又在平静的半分钟后化为空白,仿佛一切都有重来的机会,这个重来,不是改变过去,是改变未来。不接触艺术,这些胡思乱想我恐怕永远都不会有吧。


最后有什么想跟大家说的?

祝大家找到自己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更新:2018-10-17

收藏

2人已收藏

  • 93

    作品

  • 40

    粉丝

  • 19

    关注

  • 钉钉和飞书使用体验分享
  • 每周分享 07 期--- 唤醒词
  • 每周分享 06 期--- 消息推送
  • 每周分享 05 期--- 蓝牙
相关标签

    猜你喜欢

      2018-10-17 原创文章 经验/观点 举报 1223 2 3 0

      喜马拉雅FM UX Coffee 设计咖第9期听后感及总结

      0.0°

      你确定要举报喜马拉雅FM UX Coffee 设计咖第9期听后感及总结

      如果查出恶意举报,十天内禁止提交任何举报申请。

      0/200

      上传证据: 超过10M的附件请使用网盘地址

      点击上传附件

      对谁可见:

      全部设计师
      • 全部设计师
      • 推荐设计师和认证设计师

      您确认要推荐?

      该作品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7日

      评分

      完整度

      启发性

      勤奋性

      排版布局

      推荐心得

      建议20-200字以内

      0/200

      3
      2
      0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登录

      手机号

      发送验证码 120s 验证码错误

      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