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成为UI中国推荐设计师 (详情)
//百度统计 20220402 uicn

您的意见是我们 UI 中国进步的动力!
点击立即反馈按钮,发表您的意见!
立即反馈
QQ群反馈
您也可以加入UI中国官方反馈群进行反馈!
群号:302892100
备注:反馈问题后@管理员能让我们及时了解您的意见

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0/20
0/200

设计大赛

  • 设计大赛
  • 发布广告
  • 发布招聘
  • 其它需求

提交完成
感谢您对UI中国的支持和信赖!
由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引发的思考
0.0°
2018-06-19 原创文章 经验/观点 举报 2809 2 4 0

这是个很古老的话题了。早在很久之前,微信就推出了这个功能,我观察到朋友圈越来越多人开启了这个功能,大有星火燎原的趋势。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朋友开启这个功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防止他人窥视。其实文章写到这里就不用再写了,但本着求知探索的精神,我还是想认真思考这背后的原因, 由此延伸出对整个微信朋友圈 权限设计的思考。权当抛砖引玉,分享给大家。


微信为什么推出“三天可见”这个功能

作为体量如此庞大的App,任何一个小小的改动都影响很大,可能引发蝴蝶效应。那么为什么微信会推出这个功能呢?为了满足用户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需求。


微信团队应该是通过后台分析用户在朋友圈的各种行为,再结合现在的朋友圈状况,而判断用户有这样的需求。用户有这些可能的行为:


1.频繁把过去的动态设为仅私人可见(没想到过去的我是这样的人,赶紧隐藏掉,羞羞的~)。

2.频繁删除过去的动态(没想到过去的我这么幼稚,矫情,赶紧删了,被人发现了就不好了)。

3.大范围的不让对方看自己的朋友圈。

4.发每条朋友圈都要设置分组可见(这个很麻烦)。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都在不断的否定过去的自己,此谓之成长。)


但这些操作本身是比较麻烦的。微信这个时候推出“三天可见”这个权限简直是把我们拯救与水火之中啊,再也不要担心别人窥视到过去那个SB的自己啦~

Image title


有人说微信这么做是为了提高朋友圈的活跃率,但我不这么认为,作为月活量接近10亿的微信还需担心这个吗?微信所做的任何决策都是在平均用户的合理性,满足大部分的用户需求,既然用户有这样的需求,那么就要去满足他。他们只需要考虑功能的合理性,对用户是否有价值?能否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这才是微信团队最关心的。


那么为什么用户会有这样的需求呢?用户这种需求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用户是怎么想的?用户在顾忌什么?在担心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那我们就要深入洞悉用户发朋友圈的心理动机。


用户发朋友圈的内在驱动力

为了满足社交需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及窥视欲。


用户使用朋友圈无非是为了满足这几个心理诉求:

1.对于发圈的人来说:记录自己的生活轨迹,分享给好友,希望能得到朋友的关注和认同感,满足内心的虚荣心。

2.对于看圈的人来说:希望通过了解好友的最新动态,满足内心的窥视欲。

3.其它,广告宣传的作用,微商党,销售党,伸手党……

Image title


所以说朋友圈的本质是一个社交分享平台,是用来分享个人的日常生活琐事,我们也渴望时刻了解朋友的最新生活动态。这是一个真实的线上私密社交圈子,相对应的是线下人际社交圈。


随着微信现在已经成为了全民应用,给人极大沟通交流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社交上的问题。


微信用户量扩大,导致社交关系复杂化

朋友圈关系链的复杂化,导致用户对个人隐私保护有很强烈的需求。

在早期的微信基本上都是亲密好友关系,而且数量不多,好友基本上都是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导入进来的,以熟人关系链为主,好友关系也比较简单。

但随着微信用户量的扩大,好友越加越多,很多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就主动加微信,甚至还没见面就已经加了微信聊,朋友圈的私密性没多少可言,再也不是亲密好友的专属。

Image title


现在微信承载了太多的非熟人社交,社交关系日益复杂化,导致用户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有强烈的需求。想想在现实世界中你绝对不希望一个陌生人了解你的太多的过去。

微信早不是当年的那个微信,现在已基本取代电话的功能。很多人加微信只是为了联系,但我不想他看到我太多的过去,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熟的人来说。


朋友圈与QQ空间的对比:


1.朋友圈比QQ空间更加私密,如果不是共同好友,你看不到对方好友的互动信息。

2.来访好友的足迹:QQ空间可以看到来访的好友记录,这让你会很谨慎的偷窥同学的空间。

但朋友圈则不同,完全没有访客的概念,这意味着你可以肆无忌惮的查看对方的朋友圈,从头翻到尾,不留一丝痕迹。几分钟的功夫掌握你过去的所有生活动态。细细想来,还真是细思恐极呢。想象一下你被一个陌生人赤裸裸扒光端详着,想必你的内心肯定是这样的:

Image title



有个词叫“视奸”。特别是有时候突然发现几个月前的朋友圈被点赞,你就知道又被人视奸了(MMP)~


在之前朋友圈对所有人可见的时候,如果我新添加了陌生人,会把ta朋友圈看个遍,从头翻到尾,希望从中快速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估计对方也是这样做的吧。


另外,我观察到有一些人在添加陌生人(比如Sales)为好友时,会勾选不让对方查看朋友圈 。可见用户对于陌生人的隐私防范心理还是很强的,但添加熟人时则不会有这样的戒备心理。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像你刚认识一个人你绝对不会把自己过去的一切都告诉他。

Image title


用户总是喜欢偷窥别人,但不喜欢被别人偷窥。



朋友圈权限的设计

正是因为用户不喜欢被偷窥,所以针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在所难免。而且要满足十亿的用户,难度可想而知。微信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案:


1.针对个人(来啊,互相屏蔽啊~ 拼的就是个凶!)


a.不看TA的朋友圈(特么天天发广告,天天秀恩爱……)

b.不让TA看我的朋友圈(我怎么能让LD天天窥探我的私生活呢?)

Image title


2.时间维度:


a.三天可见:对应当下,针对隐私保护苛刻的用户。

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隐私问题,再也不用担心被人窥视过去了~这个功能其实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朋友圈仅限自己可见,因为只有三天有效期,你只要不发那就可以了,三天后,朋友圈空空如也。


b.半年可见:对应的就是最近,针对隐私保护没那么敏感的用户。

不想让别人看到我过去的黑历史,防止被小人挖坟。

(有时候自己翻回去看看自己以前在朋友圈发的动态,都有一种惨不忍睹的感觉)


c.全部可见:对应的就是所有历史,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朋友圈了解自己。

不得不说这个方案极其出色,只用简单的三个选项便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让用户根本不用思考,这背后是对产品强大的把控力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悉。

Image title


3.人群维度:分组可见(嗯,我肯定不能让家人发现我是如此的放荡不羁,哈哈~)

Image title


从上往下的操作门槛越来越高,这一套系统几乎完美的解决了用户对于个人隐私的需求。


分组可见的鸡肋

现在的人发朋友圈越来越谨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因为朋友圈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你,有父母长辈、各种亲戚、领导同事,每次发圈不得不去考虑他们的感受。分组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一个群体的人挡在圈外。虽然如此,但在我看来,这个功能还是一个鸡肋。


为什么这么说?这里有两个原因:

1.操作成本过高:选择过程太过麻烦,操作流程比较长(你试一下就知道了)。如果每次发圈都要纠结于选择分组可见的话,那我想用户一定会崩溃的,我只是想简单的发个朋友圈而已。


2.维护成本过高:标签管理太麻烦了,每加一个好友都要添加标签,随着好友数量越来越多,只会越来越难以管理,用户的负担会越来越重。

Image title


永远要记住,人总是懒惰的。(说实话,分组可见我几乎没怎么用过,实在过于麻烦了。)


“三天可见”的不完美

“三天可见”虽然可以帮我们解决因朋友圈复杂化带来的隐私困扰,但却也并非完美。“三天可见”有可能会“误伤”真正想要了解你的强关系好友,因为这个功能从时间的维度上把强关系与弱关系一刀切了。其实我们主要是担心弱关系的偷窥,对于强关系没有那么大的防备。


比如当你的好朋友点开你的个人主页,发现三天可见外加一条横线,心里多少会有些不爽,这种感觉就像是你访问好朋友的QQ空间,却被告知“无权限访问”的心情是一样的。

Image title


虽然强关系的朋友会有些抱怨,但仔细想想这种翻看好友个人主页的行为本身频率很低,所以这种负作用影响也会被降到最低。再说了如果你真正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最近生活的话,又必纠结于朋友圈呢?打电话,微信私聊不是可以。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朋友圈,周末约出来聊聊不是更痛快?


在用户的需求(个人隐私)和观者的需求(窥视欲)冲突时,微信会优先满足用户的需求。



扩散阅读:朋友圈会越来越没人用吗?

现在朋友圈广告泛滥,各种转发,拉票、晒娃、晒家人、晒情侣、晒美食、晒旅游照片、心灵鸡汤……已经出现审美疲劳,太多的无效信息,已经使我渐渐逃离朋友圈。但除了微信朋友圈,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QQ空间是不可能再回去的了,今天打开一看,那里已经沦为微商的乐园,而且也鲜有朋友在那里更新动态。微博也回不去,体验很差,没有私密性。

Image title


虽然说垂直的社交平台越来越多,但当下我们的所有好友都在微信上,用户已经习惯了微信朋友圈,很难再去用新的社交平台。毫无疑问,微信朋友圈依然是目前最好的社交分享平台,也是用户体验最好的。所以我不认为会衰落。


发圈的人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同感,渴望得到点赞和评论,评论的人渴望得到回复。人的内心是如此的孤独,正如微信封面图那样,人生来孤独,需要经常沟通交流。


最后作个总结:

1.微信推出 “三天可见 ”的目的:保护用户个人隐私。

2.用户发朋友圈的内在驱动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及窥视欲。

3.朋友圈的复杂化,导致用户对个人隐私保护有很强烈的需求。

4.朋友圈权限的设计:屏蔽个人、N天可见,分组可见。

5.朋友圈会越来越没人用吗?不会,无处可逃,微信朋友圈依然是目前最好的社交分享平台。


小彩蛋(多年前的朋友圈图):

感谢你看到这里,这里分享一下当年和公司营销同事的撕逼图。这种撕逼图也只有当年敢发,现在看来真是幼稚透了!哈哈~真是年少轻狂啊,谁没有年轻SB的时候呢?

Image title


当然,以上均为一家之言,并无绝对对错之分。如有不足之处,还望不吝赐教,比心~

Image title



更新:2018-06-19

收藏

2人已收藏

s394000086

UI设计师求职中,坐标广州

  • 26

    作品

  • 72

    粉丝

  • 72

    关注

  • 这些走心的用户体验你应该多学学(3)
  • 中国电信App Redesign 设计思路
  • 3月份插画练习作品
  • 2017年度总结
相关标签

    猜你喜欢

      2018-06-19 原创文章 经验/观点 举报 2809 2 4 0

      由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引发的思考

      0.0°

      你确定要举报由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引发的思考

      如果查出恶意举报,十天内禁止提交任何举报申请。

      0/200

      上传证据: 超过10M的附件请使用网盘地址

      点击上传附件

      对谁可见:

      全部设计师
      • 全部设计师
      • 推荐设计师和认证设计师

      您确认要推荐?

      该作品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8日

      评分

      完整度

      启发性

      勤奋性

      排版布局

      推荐心得

      建议20-200字以内

      0/200

      4
      2
      0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登录

      手机号

      发送验证码 120s 验证码错误

      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