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发言:“天啊,iOS7太烂了,看看我重设计的版本吧!”
解读:“我不用考虑在实际当中重设计这样复杂的操作系统所要面对的各种挑战,不用任何规划,也无需对数以亿计的用户负责;那些都没太大所谓,我就是想给这些界面加上更多的渐变,让你们看看效果。”
发言:“我这个周末做的图标,纯粹做着玩的;)”
解读:“我下了很大功夫做了个看上去黏糊糊的烤芝士三明治图标,还刻意搞成了很立体的效果,主要是为了让同行们相信我的才能和创造力。”
发言:“我有个关于Web应用的想法...”
解读:“也就是展示一些想法而已,抱歉。不过我确实很会用Photoshop,也总想自己做个音乐播放器,所以呢,我希望大家不会注意到设计稿里铺天盖地的可用性问题。求别拍。”
这是我们经常能在Dribbble上看到的东西,以及它们背后蕴藏的深意。
为了把事情说的更清楚一些,请允许我从头讲起。
以前,我会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发起团队内部分享会。从产品到设计到开发,每个部门的员工都可以将他们最近在设计或开发方面遇到的挑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分享给大家。开会的方式很简单:每个部门出一到两名成员,在大屏幕上分享他们的案例,然后听众可以随意提问。
不过这种分享会的效果不是很好的样子。演示的案例像是是赶工赶出来的,愿意提问的人也不多。我时常觉得难以让一屋子的人都保持足够的注意力在主题上面;每个案例通常都能博得一些礼节性的欢呼,结束之后,大家便散去,该干什么干什么。
我觉得这种模式挺失败的。要将形形色色才华横溢的人聚集起来激发出火花,“会场”的形式与基调似乎不太适用,这毕竟不是在和客户开会。于是我们换了种非正式的方式,让大家在那天的工作结束之后松散的聚集起来,喝喝啤酒,吃吃点心。不再有形式主义的幻灯片演示,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在工作区当中闲逛,设计师或开发人员随便聊着彼此的项目。这种形式很成功:团队之间真的在互相分享信息,大家会对在其他项目中看到的可用性等方面的设计问题进行更积极的反馈。
“设计师、开发者及其他创意人员的分享会”,这其实正是Dribbble存在的目的。理论上讲,这个初衷是很不错的,而且我们自己也很赞赏Dan Cederholm他们创建Dribbble的宗旨:分享、参与讨论、获取有意义的反馈——这些对于设计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不幸的是,这些似乎也正是如今的Dribbble所缺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当初召集的第一个“分享会”就让我想到了Dribbble,以及很多其他在线社区。在这些地方,多数用户几乎不用花费任何力气就可以进行“输入”;如果你想表达对某个设计稿、某张照片或帖子的支持,需要做的基本不会超过一次点击。
当然,我并不是指每次你在Instagram或什么地方看到一张不错的图片就必须写一篇论文,从当代艺术、社会和文化等角度全面剖析,从而表示支持;当然不。但是如果你确实想提供有意义的反馈,那么作为在线设计社区中的一份子,你有义务提供一些比“哇塞厉害耶!”更有意义的内容。如今我们在Dribbble当中看到的最多的“反馈”无非是“看上去太赞了!”、“喜欢!”、“漂亮!”等等。没人能通过反复接收这种空洞的鼓励而变成一名更好的设计师;而且更加可悲的是,我确实看到很多设计师在收到这些“鼓励”之后变得更加自大、难以合作。不好意思,各位设计师,你不是保罗兰德;别再无意义的互捧够友了,大家一起挑战挑战想法,比比解决方案,真正的共同成长,岂不善哉?
对于设计师来说,这是很难的一课,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Dribbble社区崇尚外观“完美至极”的、未经真实或极端数据内容“践踏”的界面设计。其实我们自己的团队一度也是如此,我们很早以前就盲目推崇像素级精确的设计方案;慢慢的,我们发现,作为一家年轻的公司,我们过度沉迷于某个界面元素的外观细节,却忽略了这个元素本身在整个界面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是否合理。注重视觉表现上的细节,这确实是重要的设计素养,但是我时常感到,Dribbble中的很多设计师几乎无视或根本不了解“可见性”、“可用性”、“交互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漂亮的外观和无比精致的细节更像是他们放出的烟雾弹。
我在招聘新设计师的时候,看到最多的就是他们放在Dribbble上的那些400*300的设计稿缩略图;界面方案就那么突兀的摆在那里,没有任何与实际使用相关的上下文情境元素在里面。说实话,就算他们把“完整版本”的大图发给我,也不会有什么帮助。优秀的UI设计师应该对界面的意义有着深层次的认知,并体现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当中。毕竟,我们设计的界面是要给广大“普通人”使用的。
作为UI设计师,我们必须理解整个“系统”,理解设计工作所处的范畴,理解产品在实际使用当中所处的情境及目标用户群体。我们需要理解何时可以打破规则,需要明白光靠漂亮的外观是无法真正给用户带来愉悦的体验的——设计方案当中要有“故事”可讲,要有个性,要与目标用户建立关联与共鸣。无视这些要素,一味以“保持自己的风格”为挡箭牌,这可不是设计师应有的情怀;这不是在设计能够解决问题的产品,更像在搞自己的形象工程。(相关阅读:设计师...我们是否名符其实?)
我个人以为,如果Dribbble继续鼓励设计师发布空洞的、只注重美观的习作,继续鼓励基于这些无聊作品的欢呼雀跃,那么要想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培养、塑造优秀设计师的平台,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反之,如果能有更多的设计师愿意放下一些自我,通过Dribbble这样的平台发起或参与到更多更有意义、更有挑战性的设计讨论当中,减少误导,扶正三观,那么我们这个年轻的行业才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