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成为UI中国推荐设计师 (详情)
//百度统计 20220402 uicn

您的意见是我们 UI 中国进步的动力!
点击立即反馈按钮,发表您的意见!
立即反馈
QQ群反馈
您也可以加入UI中国官方反馈群进行反馈!
群号:302892100
备注:反馈问题后@管理员能让我们及时了解您的意见

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0/20
0/200

设计大赛

  • 设计大赛
  • 发布广告
  • 发布招聘
  • 其它需求

提交完成
感谢您对UI中国的支持和信赖!
艺术的欣赏之道
0.0°
2018-11-13 原创文章 经验/观点 举报 784 2 2 0

这篇文章本是我在设计分享上的演讲,大家反应不错,所以我就整理出来放在这里,以供大家参考。

最近有一部口碑很好的综艺不知道大家关注没有,名字叫一本好书,豆瓣9.2的评分。这部综艺呢,是以话剧的形式带领大家走进一本经典,体会其中的奥秘。而对于艺术来说,它不是一个故事,所以不能以话剧的形式展现,所以今天我呢,就以演讲的形式,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为大家推荐这本带领人走进艺术之门的,一本好书 ——《观看之道》。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伯格,成书在半个世纪之前,他试图呢,通过这本书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欣赏艺术?他交给我们普通人观看艺术的方法。


既然本书是在讨论艺术的观看之道,那么在向大家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提出一个问题: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什么?艺术啊,这是一个我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又似无处不在,各个行业登峰造极的都可以称之为艺术,但当我们真的要探究艺术为何物的时候,却有难以像我们定义电脑,桌子这样,拿出一个众人皆认同的标准。


那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问法,我们问不问“艺术是什么”因为这样问是在探究艺术的内涵和定义,这就成了一个哲学问题了。我们问“什么是艺术?”这么换一种问法,我们就变成在探究艺术的延伸,相对于内涵,延伸更加好解释。

所以,我想抛弃“艺术具有唯一的特殊共性”这个前提,而去具体考察它潜在的个体特殊性。换句话说,艺术品都是一个事物,对吗,一幅画,一台话剧等等,而这些事物,只有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去观察,艺术才会在这些物件中彰显自身。


那么作为一个刚接触名作的艺术爱好者,我们应该怎样开始欣赏一种艺术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来看,不管是鲁迅的一片文章也好,或是梵高的画作,还是坂本龙一的音乐,它们都可以拆分为两部分来看,那就是形式与内容。形式,就是载体,文字,画作,音乐,舞蹈,话剧等等,内容就是它要表达的意思。


这就引出了我想问大家的第二个问题:欣赏艺术作品应该关注它的形式还是内容?


在这里,约翰伯格给出的答案,既不仅是形式,也不仅是内容,而是自己的真实体验。他说:感受力大过语言。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我们通过感官接触这个世界,而艺术是感官的对象,感官恰恰最能刺激人的欲望之心。通俗的说,感受有感官而来,就是通过眼睛,耳朵而来,感官体验和感受是我们欣赏艺术的第一步。


为什么这种“体验和感受”是最最重要的呢?这个问题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我会花长一点的时间为大家解释,这里我们可以聊深一点。


对于人类来说,艺术有时候和宗教一样可以支撑人的精神世界,对吗。那为什么艺术,也就是“美”“审美”可以成为支撑人精神的东西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它是不可复制的。不可复制的东西才可能构成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价值。举个例子,我可以给你推荐某个画家,然后附加一下外在信息,我可以跟你说,这个画家的画让我跟觉很好,你也可以试一下,但是呢我没办法传达给你的是这种审美的体验,这是我没法传达给你的,这是必须靠你们自己获得的,这个东西就像是说,有人会写个恋爱指南啊,但是没有人教你,怎么去爱,正是这种不可表达的,不可用外在传递的东西才是你独一无二的价值。


如果放在音乐上讲可能更直接,你体验到的音符和他们的无限组合形态所给你带来的审美愉悦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真实的体验和感悟。除非你是一个驾驭语言的天才,一个圣灵附体的伟大的诗人,就像李白那样,否则,每次文字对他的表达都是对这种真实体验的损耗,所以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要做的就是保持沉默,静心欣赏。


那么有人会说,谁说的,我觉得了解美术史啊,各种流派啊,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你才能看懂一幅画。我不否认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但它不是第一要素。为什么这么说呢?画家的名字,流派,其实这些这只是附加在画作上的交流手段,一种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的手段。他的作用,我举个例子,假如我给你推荐一幅画,我感性的去描述这画,怎么让我心潮澎湃,不胜欣喜,你去对应我说的感觉的话,你可能以为我说的梵高,而实际上你我说的是毕加索。


大家发现了没有,纯感性的信息在人际交流中的效率是最低的,所以我们需要交流的时候可能会借用画家的流派啊之类的,这样可以提高交流的效率,但是说到底,它跟你真正的审美体验没有直接联系。所以,相对于一幅画的文字信息介绍,你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最具有价值,最值得你珍视的东西。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最开始我们对艺术感兴趣的时候是怎么开始的,动机往往是从,我对一个艺术作品感兴趣,或者说我对一个艺术家感兴趣开始的,但是呢这个问题太空泛,什么能让它显得具体一点呢,那好像有个方法就是:那我去读个艺术史吧,从头了解一下。


然而不是这个样子的。举个例子,我们如果对梵高感兴趣的话,那么最开始我要问大家,你喜欢梵高什么?真正对梵高理解的比较深刻的并不是说,好,我通读了艺术史,把梵高身上体现出来的重要知识点倒背如流,而可能只是一个非常片面,主观而感性的:我看到梵高的向日葵,一下子就被他感动了,或者说在这幅画中我感觉到它对生命的热爱,这种好像很虚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我们就叫做“审美体验”,只有这种感同身受的艺术才会陪伴我们,而不是一个书本上的遥远的,跟我们没啥关系的史实。构成艺术历史的是一个一个又哭又笑的艺术家,他们的情绪,激情,而不是一个知识,知识点只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要记住这个人,而这种纯理性之外的东西才能告诉我们,这幅画跟我们自身有着怎样的联系,这就是体验和感受的魅力。


我这样解释大家能明白吗,花了这么一大篇幅像大家解释体验的重要行,就是为了让大家不要为艺术作品之外的文字干扰,同时也一定请让大家记住,面对艺术作品,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感同身受,尽量的去感受作品给你带来的美好体验和感官冲击(毕竟不是所有艺术作品都给人美好感觉的)。


比如这幅梵高的向日葵。


好,关于感受力我解释完了。那也有小伙伴疑惑,既然在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可以在屏幕上观看画作,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原著趋之若鹜,甚至不远千里的跑到国外的博物馆去看呢?


这就引出第三个问题:去博物馆看画有什么好处?


1,首先,你看到的如假包换的真迹,这不用解释吧,他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是复制品以及在我们自己电脑上看是无法比拟的。这是第一点。

2,第二点,这是约翰伯格非常有趣的一个点。他认为如果复制品成为了我们对这件艺术品最初的印象,即使后来我们去看了原作,脑子里也一定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这种感觉其实蛮像看电影的,特别是那种美国大片,第一遍你在电影院看还是在手机上看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对吧。去博物馆看画,对于观众的意义不在于初次见到这幅作品,我被画面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打动了,而就在于这就是这件艺术品的独一无二的真迹!看到真迹本身就是全部的意义。

3,第三个好处是,博物馆的氛围。在前一个问题我说过,艺术欣赏的第一步是调动起自己的感受力对么。然而,在当下这种信息爆炸的环境当中,到处都是人,手机不离身,手机短信电话层出不穷,我们怎么能够静下心来呢,怎么有机会特意选择一个时间段,沉浸下来欣赏一个艺术作品呢?这时候,博物馆的氛围就可以帮到你了。我之前有幸参加过一次苏州小展的布置,才体会到,当我们走进一个展览时,我们就已经走进了工作人员为我们可以营造的氛围之中了,或者说他们用身边的每一样东西,灯光也好,走道也好,尽可能的帮我们调动起感受力,尽力还原艺术品本身的氛围,使我们可以长时间沉浸在这种氛围中不被打扰。这就是环境的重要性,为什么你在图书馆更能静下心来看书,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有很多人花大价钱也要去博物馆实地参观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就是有小伙伴说啊,我就是穷啊,就是没钱去卢浮宫啊,那咋办呢,穷人就与艺术绝缘了吗?约翰伯格的建议是这样的:

1,有条件的话,尽可能看艺术作品的原作,获得对原作的第一手感受。

2,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先从艺术家的画册看起,先不看字,先看画,去尽可能的体验,去感同身受。

3,看完之后阅读各种资料,看艺术品诞生的各种故事,更加深刻的理解画作。

4,回归原作,在已经获得知识背景之后,带着你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一起,再享受艺术的愉悦。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了解了艺术应该如何开始欣赏,需不需要去博物馆欣赏原作,以及在家看画册是不是可以了,这些疑问解答之后,大家周末就可以去苏州博物馆逛逛,或者买一本画册,用这些方法来体验一下。


大家不用担心,时间久了,最终,就像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一样,每一个欣赏着也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理出属于自己的偏好和脉络,这套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才是判断一个欣赏者到底有没有入门的重要标准。


最后呢,我想跟大家聊聊,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艺术入门的书其实有很多本啊,最著名的就是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当然这同样是一本好书,但是我不推荐大家从这本书开始读,为啥呢。第一,一般人是坚持不下来的,因为这本书太厚了,我第一次读,读到中世纪那边就歇了,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断断续续的读完。第二呢,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语义不明确,用传播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这句话的“噪声”太大,大家看过上周的奇葩说没,陈明的观点里就有这么一个概念啊,我也是现学现用。这么上来给外行读者弄的有点晕头转向,就没法读了。再看约翰伯格的这本书,第一句话:儿童先观看再辨认再说话。大基调马上就定下来了,通俗易通,逻辑明确,且没有长篇大论,容易理解还很好读,更适合做艺术入门书。


其实这就好比做饭这件事,我们是上来先读烹饪的历史,食品营养学之类的书,还是先掌握做饭的方法呢?如果把艺术欣赏和艺术是不当做学术研究的话,那么和做饭一样的,先上手做,毕竟嘛我们也不靠这个生活没必要搞得那么学术,当然不学术和乱来时两回事。


最后呢,关于约翰伯格这个人本身,我想还想聊两句,因为他实在太有趣了。


他是英格兰的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早年间还办过他的个人画展,不过我不是来复述他简历的。


我只讲个小故事。约翰伯格有个朋友叫克里斯蒂,有一天呢,他让克里斯蒂寄给他一些能够表现他心情的颜色,然后伯格再以书信的方式回应他,克里斯蒂寄给伯格的是一张涂了红色的卡片,他写道:昨天我去了葬礼,是一个不太熟的人,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看墓园里的一朵小花,我回家以后依然在想念着这朵花的颜色,并且试图从我的素材当中找到这种颜色,因此出于这朵花的记忆,我就把这朵花寄给你了。约翰伯格看到他朋友的以后呢,短短几句画,说:红色通常来说并不是一种天真无邪的颜色,但是你寄给我的这种,算是,这是一种童年的红色,一种孩子闭上眼睛,仰头对着天空时看到的那种红。这种比喻真的很牛逼,我自己的确在童年也喜欢把眼睛闭起来看太阳,看到的真的是这种颜色,这就是小孩子的纯真,而约翰伯格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依然能感觉到这种纯真,这是多么一个充满好奇,纯粹,充满智慧的人呐。


到这里,我分享的内容已经全部结束了。刚才我分享的这几十分钟的内容,只是他书里的几页纸而已,所以我没有办法想象,还有谁更适合做艺术爱好者们的引路人。在这本书卷首语的最后,约翰伯格说,本书旨在引发怀疑和讨论,同样我今天的分享也是,说出我自己的理解,抛砖引玉。如果大家听了今天的分享,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买一本读读,不贵,也就三十来块钱,现在的书真都是白菜价,当然也可以找我借。


最后,这几个问题是他书中都有解答的,(读问题),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这本书中哦。通过今天的分享,希望大家喜欢幽默智慧的约翰伯格,也喜欢上艺术的世界。


好啦,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更新:2018-11-13

收藏

2人已收藏

九小乐

UI设计师,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 9

    作品

  • 16

    粉丝

  • 2

    关注

  • 设计主风格如何确定
  • B端产品改版的思路
  • 从宏观的角度讨论Photoshop
  • 设计走查有多重要?
相关标签
经验分享

    猜你喜欢

      2018-11-13 原创文章 经验/观点 举报 784 2 2 0

      艺术的欣赏之道

      0.0°

      你确定要举报艺术的欣赏之道

      如果查出恶意举报,十天内禁止提交任何举报申请。

      0/200

      上传证据: 超过10M的附件请使用网盘地址

      点击上传附件

      对谁可见:

      全部设计师
      • 全部设计师
      • 推荐设计师和认证设计师

      您确认要推荐?

      该作品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3日

      评分

      完整度

      启发性

      勤奋性

      排版布局

      推荐心得

      建议20-200字以内

      0/200

      2
      2
      0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登录

      手机号

      发送验证码 120s 验证码错误

      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