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成为UI中国推荐设计师 (详情)
//百度统计 20220402 uicn

您的意见是我们 UI 中国进步的动力!
点击立即反馈按钮,发表您的意见!
立即反馈
QQ群反馈
您也可以加入UI中国官方反馈群进行反馈!
群号:302892100
备注:反馈问题后@管理员能让我们及时了解您的意见

提交需求

赛事与广告咨询合作,请填写需求表单,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0/20
0/200

设计大赛

  • 设计大赛
  • 发布广告
  • 发布招聘
  • 其它需求

提交完成
感谢您对UI中国的支持和信赖!
你与大神最本质的差距,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0.0°
2016-06-13 原创文章 经验/观点 举报 16020 150 257 22

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喜好的设计风格,也都有自己崇拜的大神,自己过往的设计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他们的影响。你观看他们的演讲,研究他们的作品,阅读他们的书籍,甚至着装打扮也向他们靠拢,期待有朝一日,自己也会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但为什么你那么努力,你还只是现在的你?你加班加点,你报班学习,期待着进入大公司,让你的设计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而你,为什么只是现在的样子?


因为,你跟大神最本质的差距,不是行为上的差距,而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提问和交流模式的差距

你曾用不同方式,向你崇拜的大神有过提问,希望他们帮你解除心心中的恐惧,职业的困惑......而真正得到他们有效回复的几率却寥寥无几。即便你有机会和他们交流,也不太知道该如何向他们提问,或是从他们身上获取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有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大家检视沟通中的问题,并且从相互的交流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是由美国学者乔瑟福•拉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汉姆(Havry Ingham)提出的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

他们认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互动,取决于他们的开放程度和互动发生的背景。乔哈里把他们比作一个窗子,它有四格:开放区、隐藏区、盲区和未知区。

乔哈里视窗使用了两个维度:“我”的信息状况和“他人”的信息状况,交叉后构成了四个区域

Image title

开放区:我知他也知

盲区:他知我不知

隐藏区:我知他不知

未知区:我他都不知


每一次交流,都会使这四个区域的面积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如果你想和大神有一次理想的交流,应该是扩大开放区,适度的降低盲区和隐藏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开放区扩大,就会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也更容易创造共同的交流话题,不至于使沟通冷场。

Image title

缩小盲区和隐藏区,但不要完全去除。如果完全没有,那就失去了获取知识的机会,变成了唠家常。甚至会中断交流的机会。因为每一个大神,不会轻易浪费时间去和你探讨一个大家都懂的话题。对善于学习的人来说,尤其要关注盲区,也就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也要适度的涉及一点点未知区,这样有利于调动交流的创造性,才会从中获取新的知识。


举个我经常碰到的例子:

有人会问我:


大宝,我是一个刚入行的设计师,能推荐些设计书单吗?


如果按照乔哈里视窗的原理来分析,检视一下他的问题就是:


公开区:他是一个刚入行的设计师,对于他的设计师属性诸如:哪个领域的,UI、品牌、工业、室内还是环艺设计师等等则完全没有提及


盲区:不知道阅读哪些专业书籍,希望获得推荐。希望获得哪个领域的推荐,是教程、案例、设计方法还是开拓思路的作品集等等也完全没提及他个人的开放区和盲区的缩小,相对来说,就增大了隐藏区和位置区的面积


所以,最终的乔哈里视窗可能会是这样的:

Image title

因为单方面的信息不足,导致这类提问没有达成一个有效的提问或是沟通,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收到提问,却大部分都不太愿意回复的原因。


所以下次再参与提问或是交流前,先检视一下自己的开放区是否能够引起对方的兴趣,促成交流。自己的盲区是否足够清楚到对方能理解和驾驭。


你是海绵式思维设计师还是淘金式思维设计师?

海绵式思维:因为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称为海绵式思维,这种思维的设计师的特点是:

愿意吸收外部信息,大量的接触不同领域的设计知识和技能,随着吸收的信息越多,就越知道这个行业的发展及趋势。为下一步的发展也会打下基础。但这种思维模式相对被动,因为不用绞尽脑汁去辨别和思考哪类知识是最适合结合自身发展方向。对各种分之而来的信息和观点做不出相应的取舍,而对权威的建议会深信不疑。


淘金式思维:相比海绵式思维设计师,淘金式思维设计师则更重视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互动,辨别哪些是自己在目前状态中最需要的“金子”。


再举个常见的现象:


近两年行业主流话题都在说移动端设计是行业最热的发展方向,有前景,有“钱”图。然后就有一大批“海绵式思维设计师”纷纷转型,然而刚转型不久,VR来了,似乎更热门,更抢手,更有钱景。所以他们心里又在蠢蠢欲动的想接触这个领域,学习相关知识。


在站酷上发现很多大神都开了自己的设计课程,比如字体设计课,版式设计课,动效课等等,因为热门,因为被大神的作品吸引,所以赶紧报了班生怕落下一点内容。但忙碌的他们从来没有去想,哪些知识是自己目前工作阶段最需要的,哪些行业是值得自己沉下心去好好积累和发展的。


作为淘金式思维的设计师,会更聚焦在他感兴趣的方向上的,去掌握自己职业的主动权,选择该相信什么,忽略什么,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热门的事物。


长板理论而不是木桶原理

我们以前都听说过木桶原理,大致的意思是说一个木桶所能容纳的水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作为一个个体,尤其是设计师,是不是应该给自己的技能做个大体检,发现自己最差的部分,然后拼命地补足?


最初,木桶理论是用来管理团队的。对一个团队来说,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最终看的不是其最强的成员,而是最弱的成员,因为团队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这些分工一环套一环构成了结构紧密的整体,所以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团队整体的表现。


这个不难理解,就像APP产品最终的好坏,不是只单单看视觉设计有多优良,也不是看交互逻辑有多合理,因为即便这两项做的再好,技术没办法实现,也不能称作一个好产品,甚至没办法称作一个完整的产品。也正因为现在工作分工明确,作为团队细分下的个体,只有不断的提升个人技能,也就是自身“长板”才能提升木桶最终的的容水量,所以当今社会,能否最终取得成功,不是补齐短板,而恰恰看你最长那块木板,木桶原理并不适合个体。


这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职人精神”或是“工匠精神”,他们最后能在某领域做到了受人尊敬的地位,一定是因为他的“长板”已经磨砺到别人无法触及的高度,就像现在九十几岁还在每天捏寿司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只用圆点作为创作元素的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等等。


所以,真要在设计行业走到最后,并不需要盲目的涉猎太多也许平日工作里并不太能用得到的技能,毕竟像达芬奇这样能在各个领域像开了挂一样做到大师的人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专注的打磨自己擅长的领域,集中所有的资源和时间去拉开自己的长板与别人的距离才是你真正该做的事情。


二分式思维法让我们失去了更多审视事物的可能性

很少有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简简单单的“是”或斩钉截铁的“不是”来回答。当我们习惯用非黑即白、费是即否、非对即错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就陷入了二分式思维法。

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将一个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假设成了只有两个可能性答案。当我们把结局只局限在两个以内的时候,就失去了更多可能衍生出更好结果的答案。


什么意思呢?

好多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多少都会遇到稿子被领导毙掉的情况。(想减少毙稿,参看上周我发的文章)如果顺利通过,他会觉得领导有品位,和他在审美意识上达成了共识,但如果熬夜加班被领导一句话给毙掉了,他就会觉得领导傻X,觉得自己费尽心思的稿子多么多么好,但被一个没有审美的傻X领导给否了多么的可惜。


如果抛开二分式思维法来看这件事,你可以试着再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除了我与领导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还有哪些是他更关注的?


如果时间能在充裕一些,你的设计会有哪些改变?


换一个比自己更资深的设计师来做这个项目,自己会和他有哪些设计上的差距?


….


多从不同角度和自己提问,就会减轻因为被否定而产生的排斥感和挫败感。大部分领导,都是对事而不对个人。盲目的否定你对整个项目的发展带不来任何好处,还会延缓进度,增加团队沟通的紧张感。


大部分设计师恰恰没有意识到,真正能够成就自己的并不是自己的作品做的多炫酷,多么碉堡,而是自己的专业意识和领导在某个点达成了共识,能让这个恰当的作品问世。只有真的“问世”才能有机会得到所谓的成功。还没有哪个设计师仅仅靠飞机稿或是练习的草稿让自己成为大神的吧。


所以,不要让一成不变的二分式思维限制了你的决定和选择范围,它会过度简化复杂情况,会让你陷入相对极端的思维牢笼里。


最后做个总结,如果作为一个初级设计师,即便很迫切的希望与大神交流和提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交流前也先检视自己的问题,尽量扩大自己的开放区,让沟通不至于冷场,并且积极关注自己的盲区,获取有价值的知识。想要在某个设计细分领域有所为,不能只盲目的吸收知识,更要淘出你最需要的专业“金子”,尽可能延长你的“长板”。看待事物并不只是非黑即白,很多重要事情的发展都可能涉及很多隐藏因素。多个维度看事情,也会从中发现不一样的观点,真正能成为卓越设计师的那些人不正是习惯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事物的人吗?


最后要记住:技能可以通过努力习得,而思维模式的转变,才是真正影响你发展的关键。


推荐几本提升思维方法的书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本文也有部分观点出自以下书目)

Image title

批判性思维 : 思维、写作、沟通、应变、解决问题的根本技巧

(美)理查德·保罗、(美)琳达·埃尔德 / 新星出版社


Image title

学会提问 

[美] M.尼尔•布朗、[美] 斯图尔特·基利 / 吴礼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Image title

精进 :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采铜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更新:2016-06-13

收藏

150人已收藏

  • 28

    作品

  • 4270

    粉丝

  • 5

    关注

  • 未来,需要做个什么样的设计师?
  • 设计师的第二轮失业潮即将临近,你准备好了么?
  • 跳槽黄金期,你还一脸懵逼的靠碰运气去求职?
  • 2017年,我对设计行业的几点预测
相关标签
经验设计

    猜你喜欢

      2016-06-13 原创文章 经验/观点 举报 16020 150 257 22

      你与大神最本质的差距,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0.0°

      你确定要举报你与大神最本质的差距,是思维模式的不同!

      如果查出恶意举报,十天内禁止提交任何举报申请。

      0/200

      上传证据: 超过10M的附件请使用网盘地址

      点击上传附件

      对谁可见:

      全部设计师
      • 全部设计师
      • 推荐设计师和认证设计师

      您确认要推荐?

      该作品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2日

      评分

      完整度

      启发性

      勤奋性

      排版布局

      推荐心得

      建议20-200字以内

      0/200

      257
      150
      22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账号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

      登录

      手机号

      发送验证码 120s 验证码错误

      登录
      第三方账号登录